19世纪末,已经分离得到了许多引起传染病的细菌,但对一些传染病如口蹄疫、烟草花叶病等却一直无法获得其病原细菌。1892年俄国学者伊万诺夫斯基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的感染因子可以通过细菌滤器。1898年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进一步肯定了伊万诺夫斯基的结果,并将这类感染因子称为病毒。193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莱从烟草花叶病灶中分离获得病毒结晶,后来又证明了结晶中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两种成分。只有核酸具有感染疾病和复制的能力。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但具有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的一类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
① 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② 专性寄生,没有独立的代谢功能,只能在特定的宿主细胞内繁殖;
③ 没有细胞结构,大多数病毒只是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大分子,且只含单种核酸(DNA或RNA);
④ 繁殖方式是依靠宿主的代谢体系进行“复制”;
⑤ 它对一半的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总之,病毒是一类超显微、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它们在体外具有生物大分子的特征,只有在宿主体内才表现出生命特征。
病毒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生物都可感染相应的病毒。通常可根据宿主将病毒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或称噬菌体)。已经鉴别的病毒数量正在急剧增加。从理论上分析,在自然界存在的病毒总数应大大高于一切细胞生物的总数。据文献报道统计,已经发现的人类病毒有300多种(1984),脊椎动物病毒有931种 (1981),昆虫病毒有1671种(1990),植物病毒有600余种(1983),真菌病毒有近100种(1982),已做过电镜观察的噬菌体至少有2850种或株(1987)。
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如果它的宿主是人或对人类有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害;反之,如它的寄生的对象是对人类有害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则会对人类有益。如今,病毒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利用的重要工具之一。
上一篇:担子菌的生活史
下一篇:病毒的形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