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微生物基本知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意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意义



录入时间:2006-6-27 8:59:25 来源:其它

   
   一、药物敏感性试验:
  (一)目的
  (二)如何做好药敏试验
     1、正确选择病原菌,对于污染菌,常在菌不应做药敏试验
     2、正确选择药物
     3、正确理解敏感和耐药的含义
     S:被检菌MIC小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下限,愈期有效
     R:被检菌MIC大于或等于血清治疗浓度的上限,治疗愈期无效
     I(中介度):被检菌MIC在血清治疗浓度上、下限之间,治疗效果 不肯定。
  (三)报告方式:
     1、MIC(病原菌)
     2、IQ 值愈大愈好
     3、K-B法,报SIR 注:有禁忌症或过敏者不能用常用量,感染部位颁浓度高或大剂量,I可用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广谱抗菌素,药物选择性压力更大,应用应慎重
  合理使用抗菌素原则:
  1、根据被检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药物
  在未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前,可根据经验选择药物。但药敏试验结果与经验用药不符,应尽早更改。经验用药时间尽可
  能缩短, 以免病原菌被抑制而培养不出来。
  2、尽量选择对病原菌有效的窄谱抗菌素。广谱药不可长期使用,也不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大量杀灭体内正常菌 
群,导致菌群失调,诱发二重感染。
  3、尽可能使用原有抗菌素,如无效再选择新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疗效和其他不良反应,如无效或发现副作用,应及
  时停药。
  4、是否有多耐药菌株,一定要采取针对该菌株的有效药物治疗。
  5、不可在皮肤,粘膜伤口处用药,以免细菌少量多次接触药物,诱发耐药。
  6、感染脓肿要切开引流再用药。
  不能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因素:
  1、内因:选用药物的医师缺乏合理用药的知识
  由于某种原因,医师用药有倾向性
  医师为避免个人选择药物的责任
  2、外因:同级或上级医师的影响
  药物宣传广告的影响
  病人不合理的要求影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制定抗菌药使用管理条例
  制止抗菌的药物夸大宣传,积极宣传合理用药。
三、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中固有菌,某一菌过度生长或过路菌中某种菌定植繁殖,均可导致宿主致病。称菌群失调(交替)症。
  1、正常菌群:
  皮肤和粘膜表面经常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主要是细菌和真菌,通 称正常菌群。常在菌是菌丛中相对固定的菌种,但不 
同部位不同年龄也有差异。人体各部位常在菌,对保持机体健康和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如屏障作用和产生微量大肠
  杆菌,肠毒素抗体可对抗克服菌属致病毒素的攻击等。粘膜上细菌分布按需氧,兼性厌氧,厌氧分布。
  菌群比例相对稳定:G-杆 60% G+ 30% 其他10%
  菌群失调度数:
  失调度数 I II III
  宿主状态 健康 慢性感染病 急性感染
  菌群 互生,稳定 抗生,相对稳定 偏生,不稳定
  2、菌群失调症的类型:
   1)、细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如:金葡(过路菌)化脓性肠炎,难辨梭菌性伪膜性肠炎。
   2)、真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如:白色假菌丝酵母菌(念珠菌)的感染。
   3)、敏感菌群与耐药菌群间比例失调 如:需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可用VA
   4)、L型菌感染
   5)、易位感染
  3、治疗:1)、活菌治疗:常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链球菌
    2)、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窄谱抗生素 
    3)、抗菌药和活菌联合使用
  4、预防:及时发现和控制菌群失调, 应动态观察。咽拭子,痰,尿,便等标本的直接涂片检查。注意菌群的动态变
   化。如发现菌类形态单一成正常菌群比例变化很大,则提示正常菌群失调,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或减少产生
   耐药菌株,降低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发病率。动态观察体内菌群变化可作为菌群失调症好转和恶化的重要依据之
   一。

 

上一篇:衣原体检验

下一篇:轮状病毒

相关文章:
抗肠球菌感染药物的合理选择 耐药球菌感染现状和合理治疗的重要性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