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无动物宿主。痢疾志贺菌感染患者病情较重,宋内志贺菌多引起轻型感染,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我国常见的流行型别主要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
急性期患者排菌量大,传染性强;慢性病例排菌时间长,可长期储存病原体;恢复期病人带菌可达2—3周,有的可达数月。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一 口途径,志贺菌随饮食进入肠道,潜伏期一般1—3d。志愿者研究表明,人类对志贺菌较易感,10—150个志贺菌即可引起典型的细菌性痢疾。常见的感染剂量为10个细菌,比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感染剂量低2—5个数量级。
志贺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经1—3d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发热、腹痛和腹泻,腹泻次数由10多次增至数十次,并由水样腹泻转变为脓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部疼痛等症状。50%以上的病例在2—5d内,发热和腹泻可自发消退,预后良好。但在体弱儿童和老人,水分和电解质的丧失,可导致失水、酸中毒,在不少病例中还可引起HUS,甚至死亡。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菌痢特别严重,死亡率可高达20%。急性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志贺菌都有可能引起。常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而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是因内毒素致微血管痉挛、缺血和缺氧,导致 DIC、多器官功能衰竭、脑水肿。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死亡率高。
2、慢性细菌性痢疾若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则属慢性,有10%—20%的病人可转为慢性或带菌者。症状不典型者,易被误诊,而影响治疗。在少数病人,细菌可在结肠形成无症状的定植,是疾病持续流行的传染源。
免疫性
志贺菌感染局限于肠黏膜,一般不入血。感染恢复后,大多数人在血液中可产生循环抗体,但此种抗体无保护作用。抗感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型lgA(slgA)。病后免疫期短,也不牢固。
上一篇:志贺菌属——致病物质
下一篇:志贺菌属——微生物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