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病毒基本知识和检测方法->水生双RNA病毒属(Aquabirnavirus)

水生双RNA病毒属(Aquabirnavirus)



录入时间:2009-7-2 9:55:10 来源:青岛海博

水生双RNA病毒属(Aquabirnavirus)
同义名:双RNA病毒属(\%Birnavirus\%)[BT(2+1]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ic necrosis virus),同义名:鳟鱼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 of trout)〖HT5SS〗传染性胰坏死病是鲑科鱼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发生 于人工养殖的虹鳟鱼场,20周龄以内(一指长,开食后不久)的虹鳟鱼苗最为 易感。病鱼典型症状为游动异常,沿身体纵轴剧烈转圈,此后可能因衰竭而卧 底不起,不久死亡。病鱼体色深暗,腹部膨胀,眼球突出,皮下出血,死亡率 在10%~90%之间。剖检见胃及前肠中有粘稠的牛奶样内容物,并常见有出血斑 。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是胰腺组织坏死,有时波及附近的脂肪组织,在变性的 胰腺腺泡组织内,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胞浆内包涵体。本病最早于1941年在北美发现,1960年证实其病原为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 )。此后传至欧洲。目前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其它各产鱼国均有发现,是 最重要的鱼病之一,许多国家列为均将本病鱼类进口的重点检疫项目。我国山西从日本 进口的虹鳟鱼中也发生了此病,在台湾省从日本鳗及泥鳅分离到的适应于30℃ 水温的毒株,对非鲑科鱼有致病性,令人关注。
1  形态病毒粒子为无囊膜的廿面体,直径约60nm。在感染细胞的超薄切片中,核心的 直径为45nm。 [BT4]2  理化特性具有4种结构多肽Vp1、Vp2、Vp3、Vp4,分子量分别为94kDa、54kDa 、31kDa和29kDa。Vp1是一种次要蛋白,既能以游离蛋白形式又能以结合蛋白 形式存在;Vp2是衣壳蛋白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Vp4是Vp3的裂 解产物,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果蝇X病毒的Vp4是独特存在的多肽。基 因组每个节段RNA都与Vp1相结合,因此每个病毒都有4个分子量为94kDa的结 合蛋白。基因节段A为3 092bp,内含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一个104kDa 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其排列顺序为5′前Vp2(62kDa)NS(27kDa)Vp33′,以后再共转译成二个片段,即前Vp2和NS-Vp3。在 病毒成熟过程中,前Vp2再进一步裂解成Vp2。现已证实,NS多肽的羧基端 含有病毒蛋白酶的活性位点。基因节段B为2 784bp,编码Vp1和一假定的RNA 聚合酶。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极强,是已知鱼类病毒中最稳定的。在水中存活时间 可超过230天,在粘液中超过210天,在50%甘油中4℃存活2年半。在4℃水中毒 力至少可维持 5~6个月,在4℃干燥环境中残余毒力可维持4周以上。在10℃的 自来水中可存活7个月以上,60℃加温一小时不能使其完全灭活。未经处理的海 水17天后即不再能检出病毒,但上述的水如经过滤或高压处理,病毒存活的时 间将延长4倍。臭氧在软水中30秒钟可灭活病毒,在硬水中则需10分钟。30%福 尔马林、2%烧碱、有机碘、紫外线及γ射线可迅速灭活病毒。3  抗原性根据抗原性的差异,过去将传染性胰坏死病毒分为3个亚型,即IPNVSp、IPNVAb 及IPNVVR299,前二株作为欧洲毒株的代表,后一株作为美洲株的代表。1985 年Hill将所报道的毒株重新分类,按其血清学关系分为两组,1组有9个血清亚型,2 组有1个亚型,见表20-2,Chrisfie等(1988)报道1组的另一新亚型IPNVN1。已在实验室内证实IPNV血清型间的基因片段重组。毒株间的毒力亦有较大的差异,在自然条件下IPNVSp株的毒力较强,经细胞 培养传代可致弱,最终变为无毒株。[FQ(15。20,Y-WZ][HT5”H][JZ]表20-2〓IPNV的血清学分型[HT6SS][HJ 2][BG(!][BHDFG2,WK6,K9,K6W]血清型[]代表宿主[]流行区域[BHDG21]1组IPNVSpIPNVAbIPNVHeIPNVTeIPNVWBIPNVJaIPNVC 1IPNVC2IPNVC3IPNVN12组IPNVTV[]虹鳟虹鳟狗鱼樱蛤虹鳟美洲红点鲑,虹鳟鲑虹鳟欧鳟鲑 樱蛤、鲤[]欧洲、北美欧洲、亚洲欧洲欧洲北美、亚洲加拿大 加拿大加拿大加拿大欧洲欧洲[BG)F][HT][HJ][FQ)]IPNV的Vp2与中和抗体产生有关,针对Vp3的单克隆抗体不能 中和病毒粒子的感染性。IPNV中的一些分离株(如IPNVSp、IPNVAb及IPNVWB )在pH60的条件下能凝集某些品系小鼠(BALB/C)的红细胞。
4  培养病毒易于适应新鳍类鱼的传代细胞培养物,最常用的易感细胞为CHSE214及RTG2 细胞系,均可产生细胞病变。在RTG2还可形成清晰易辨的蚀斑,特征为死亡细 胞皱缩拉长成网状。较新的细胞系AS及PG也很常用,FHM或BF2虽也可用,但有 时不产生细胞病变。培养温度4~30℃,一般用20℃,复制周期为16~20小时,通 常在48小时培养后出现以细胞崩解为特点的细胞病变。如用26℃培养,病毒 增殖加快,在9小时内即可出现细胞病变。IPNVSp株在RTG2传代的过程中毒力 减弱,蚀斑从05mm增大至2mm,后者成为无毒株。来源于两栖类、鸟类或哺乳 动物的细胞不能支持IPNV增殖。
5  病原性病毒主要危害鲑科鱼,20周龄的虹鳟鱼最为易感。成年鲑科鱼感染后常无症状 ,成为带毒者,此种鱼在疫区占有相当比例,终身排毒。主要经粪、精液或卵 ,尿也有可能。粪的含毒量很大,污染池水中的病毒高达每升105 TCID50 。非鲑科鱼及贝类可能作为病毒贮主,但从它们体内所分离到的毒株对虹鳟 多不致病。水温对鱼病来说至关重要,已证实感染IPNV的虹鳟鱼苗在6℃下死亡率要大大低 于在10℃的死亡率,而在16℃时则完全没有损失。河鳟也有类似的情况,在10 ℃时感染IPNV的死亡率为74%,15℃时为46%,而在45℃时所有鱼都能耐过 ,这是因为15℃是鱼体免疫防卫的最佳温度,而在45℃则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病毒经水平和垂直途径传播,潜伏期短,典型者只需3~5天,最初入侵的门户 为消化道或鳃。病毒对胰腺、性腺及肾组织有亲嗜性。近年来研究发现这种病毒有非常广泛的感染谱。据统计,目前已发现本病毒感 染的动物至少有1种环口动物、37种硬骨鱼、6种贝类、2种蜗牛及3种虾。不仅 能感染淡水鱼,也能感染咸水鱼;除冷水鱼外,在30℃高温生长的日本鳗及泥 鳅也发现有感染。[BT4]6  诊断临床上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IHNV )都能感染虹鳟等鲑科鱼,引起与传染性胰坏死相似的症状,确诊必须依靠病 原分离与鉴定或血清学检查。[BT4](1) 病原分离与鉴定采集病鱼的脏器、粪液或卵液,供诊断用。带毒鱼则多采集其粪、精液或 卵液。脏器的含毒量以肾最高,其次为胃、肝和脾,肌肉的含毒量最低。脏器 制成匀浆后,再作1∶10或更高稀释后才可接种细胞分离病毒;粪至少应作1∶20 至1∶50稀释,以降低其毒性;卵液或精液不必稀释可直接接种细胞。分离病毒首选的敏感细胞为CHSE214或RTG2,置20℃孵育,5天后如仍不出现 细胞病变则盲传数代,即可能产生明显的病变,进一步用荧光抗体、ELISA或中 和试验确诊。有报道,直接将病鱼或带毒鱼的内脏用胰酶消化,或由带毒鱼分离的白细胞, 与RTG2同步混合培养,分离效果最好,此法比直接接种肾组织悬液敏感2倍。[HT5H](2) 血清学检测[HT5SS]最常用的方法为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法、ELISA及SPA协同凝集试验。中和试验 鉴定分离株应采用IPNV多价抗血清。进一步鉴定分离 株的血清型则需用型特异血清作中和试验。荧光抗体可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检测 抗原以及培养的感染细胞、感染鱼的组织材料等。ELISA法适用于流行期大 量样本抗原的检测,检测的灵敏度为1035~1055TCID50。SPA 致敏IPNV抗血清后,作凝集试验能直接快速地检测样品材料中的病毒。IPNV抗体检测缺乏实际意义,一方面由于耐过IPNV感染的虹鳟血清内的抗体可 持续数年,另一方面IPNV的带毒者不含或只含滴度很低的抗体。此外,正常虹 鳟血清中还存在非特异的抗病毒成份,即使稀释至1∶5000仍能中和IPNV细胞适 应毒,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判断抗体的水平及其意义。[BT4]7  免疫人工感染的虹鳟在10℃水温的环境中约30天后产生IPNV中和抗体,抗体为类似IgM 的四聚体球蛋白,在12~14周后达最高滴度,此后长期存在,可持续数年,但 是中和抗体的真正意义尚不完全清楚。不同亚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作用,例如 耐过IPNVAb感染的虹鳟对IPNVSp毒株仍易感。免疫可以被动传递,但似不存在母 源抗体。在正常虹鳟血清内还存在一种能中和IPNV的蛋白[CD2]6S因子,它与抗体不同,被 认为是非特异性抗病毒因子。免疫预防尚处于试验阶段。发病鱼池可用有机碘作消毒剂;降低水温,有时也 可见效。

 

上一篇:双RNA病毒科

下一篇: 病原性-水生双RNA病毒属

相关文章:
6%胰胨水生化管 7%胰胨水生化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蛋白胨水生化管原理和使用方法 8%胰胨水生化管的试验方法与现象
微环菌属内种的描述之水生微环菌 突柄微菌属种的描述之水生突柄微菌
《水生微生物实验法》——噬菌体的分离 《水生微生物实验法》——从水、泥和生物体中分离酵母菌
《水生微生物实验法》——从沉积物中分离霉菌 《水生微生物实验法》——从泥样中分离放线菌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