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植物组织培养基本知识->芍药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一

芍药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一



录入时间:2009-7-8 9:30:30 来源:青岛海博

摘要:芍药属植物在组织培养中存在严重的褐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组织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结合近年的研究,对芍药属植物在组培褐化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芍药属;组织培养;褐化
1946
Stern FC 提出将芍药属分为三个组,即牡丹组、芍药组、北美芍药组。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牡丹组上,对于芍药组的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由于该组植物的组织培养比较困难,存在着褐化、菌类污染等基础难题,因此,一直以来较难取得大量的组织培养成苗。而褐化问题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牡丹组,芍药组未见有进行过系统研究的报道。
芍药属牡丹组植物为灌木至亚灌木,共9 种,全部原产中国,分布于中国中部、西南部至西北部。芍药组植物为多年生草本,约有24 种,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温带地区,中国分布有9 个种6 个变种。
1
组培中褐化问题的概述
1.1
褐化现象
褐化是指外植体在诱导脱分化或再分化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至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1.2
褐化机理
褐化包括酶促褐化和非酶促褐化,目前认为主要是由酶促引起的。酶促褐化必须具有酶、底物和氧三个条件。引起褐化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 )、过氧化物酶(POD)等,但最主要是PPO 。褐化的发生是由于组织中多酚氧化酶被激活,酚类化合物被氧化形成褐色的醒类物质。引起褐化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类化合物。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底物、氧、PPO 同时存在并不发生褐化,这是因为在正常组织细胞内多酚类物质分布在液泡,而底物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中,这种区域性分布使底物与多酚类物质不能接触,而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时,则为酶创造了与底物接触的条件,在氧存在的情况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醒,再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化。
1.3
影响褐化的因素
影响褐化的因子是复杂的,随植物的种类、基因型、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培养方式等的不同,褐化程度也有所不同。
1.4
防止褐化的措施
从理论上讲,酶促褐化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质氧;二是捕捉或减少聚合反应的中间物;三是抑制有关的酶。以下几点措施可以防止褐化,提高组培成功率:( 1 )在适当的时间取材,选择幼年植株取材;在植株的一定部位取材,使材料中的酚类物质含量较低,有助于减少褐化。(2 )母株和外植体的预处理:对植物母株进行遮光处理、低温预处理一段时间、切割外植体时在抗氧化剂或吸附剂中进行,或用这些药剂保存切下来的组织也可达到目的等。( 3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4 )添加抗褐化剂与吸附剂防止褐化。(5 )外植体的连续转移:将外植体很快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2 3 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缓解褐化,这段时间内外植体的伤口愈合,外渗停止。

 

上一篇:山新杨组织培养育苗的效益分析二

下一篇:芍药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二

相关文章:
芍药离体组织培养方法 芍药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二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