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微生物书籍->感染与免疫

感染与免疫



录入时间:2010-8-4 10:29:57 来源:微生物学——沈萍主编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又称病原体(pathogen)。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感染的建立,首先需有病原体的接触。它们具有侵袭宿主机体,在其中生长繁殖和产生毒性物质等能力。
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
大多数的感染为亚临床的、不明显的、不产生任何显著的症状与体征。
有些病原体在最初感染后,潜伏影响可持续多年。病原体亦可与宿主建立起共生关系。
 
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有免疫性。 
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随着科学的发展,免疫的现代概念已大大超出了抗传染免疫的范围。实际上,机体除了对微生物的刺激,能发生免疫反应外,对一切抗原异物甚至改变了的自身成分也能发生反应,并且反应的结果可能是对身体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 感染的途径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 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而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感染称内源性感染。 
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1.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称为毒力,其侵袭力和毒素是构成毒力的基础。 
2. 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例如淋病奈瑟氏球菌的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ts)能用蔗糖合成葡聚糖,使细菌与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而其它细菌例如乳杆菌(Lactobacillus)可在菌班上进一步发酵蔗糖产生大量有机酸(pH 降低至 4.5 左右) ,二者共同作用,导致牙釉质和牙质脱钙,造成龋齿。
病原菌宿主细胞表面后,有的不再侵入,仅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如霍乱弧菌(Vibrio) ,有的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例如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 ,有的则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例如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等。
(2)繁殖与扩散能力:产生、分泌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例如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水解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从而使该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迅速扩散,引起全身感染) 、链激酶、链道酶等可协助细菌扩散。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加速血浆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以保护病原菌免受宿主的吞噬细胞和抗体的作用) ;
c)有些可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有的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杀被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二者力量平衡时,则细胞内寄生状态可持续存在,若失去平衡,则必有一方受到伤害) ,等等。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项目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革兰氏阴性菌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LPS) 
 
致病特异性
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 
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
 
毒性
强*
 
抗原性
完全原,抗原性强
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
 
制成类毒素
不能
 
热稳定性
耐热性强
 
     
*1mg 外毒毒素纯品可杀死 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
近  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低。1mg 破伤风毒素可杀死  100 
万只小鼠,1mg 白喉毒素可杀死 1000只豚鼠。
 
传染的类型:
1.  隐性传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2. 带菌状态
如果病原体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于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二者长期处于僵持状态,就称为带菌状态。这种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的宿主,称为带菌者。在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宿主有可能会成为带菌者,如不注意,就成为该传染病的传染源,十分危险。这种情况在伤寒、白喉等传染病中时有发生。 
3. 显性传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很快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蒙受严重损害,生理功能异常,于是就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这就是显性传染。
按发病时间的长短,可将将显性传染分为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二种。前者的病程仅数日至数周,如流行性脑膜炎和霍乱等;后者的病程往往长达数月至数年,如结核病、麻风病等。
急性传染病一般由对宿主吞噬细胞吞噬敏感的病原体造成,  这些病原体在机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即被迅速破坏,属于细胞外寄生物,即它们伤害宿主组织仅在吞噬细胞外的时间内。而与此相反,细胞内寄生物能在细胞内存活和繁殖,常引起慢性病。
 
非特异性免疫:
一、 生理屏障 
  1.  皮肤与粘膜: 
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健康机体的外表面覆盖着连续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结构,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组成了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 
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汗腺分泌物中的乳酸和皮肤腺分泌物中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均有一定的杀菌抑菌能力。  多种分泌性体液含有杀菌的成分,  如唾液、泪水、乳汁、鼻涕及痰中的溶菌酶、胃液的胃酸、精液的精胺等。
机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由粘膜覆盖,其表面屏障作用较弱,但有多种附件和分泌物。粘膜所分泌的粘液具有化学性屏障作用,并且能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竞争病毒的神经氨酸酶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  当微生物和其它异物颗粒落入附于粘膜面的粘液中,机体可用机械的方式如纤毛运动、咳嗽和喷嚏而排出,同时还有眼泪、唾液和尿液的清洗作用。 
3)共生菌群  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正常菌群,通过在表面部位竞争必要的营养物,或者产生如象大肠杆菌素、酸类、脂类等抑制物,而抑制多数具有疾病潜能的细菌或真菌生长。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菌群间的拮抗作用,则往往引起菌群失调症,如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生理环境恒定有重要作用。 
1)血脑屏障:不是一种专有的解剖结构,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的,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2)血胎屏障:由怀孕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一般在妊娠 3个月)后,能阻挡病原微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但并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 
二、细胞因素 
三、体液因素
四、炎症(inflammatory)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十分复杂,其过程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1.  感应阶段
这是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巨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因素)在此阶段起重要作用,抗原进入机体后,一般到达周围淋巴器官,在那里发生免疫应答。除少数可溶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巨噬细胞的处理。经过处理后,抗原决定簇与巨噬细胞的 RNA组成复合物,可增强免疫原性。
巨噬细胞将抗原信息传递给 T细胞,引起细胞免疫。
大多数引起体液免疫的抗原,  也要经巨噬细胞处理后,  将抗原信息传递给辅助性 T细胞,再传给 B 细胞,少数抗原可不经巨噬细胞,直接刺激 B 细胞,由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免疫活性细胞表面有抗原受体,所以能够识别抗原。每个淋巴细胞表面只有一种抗原受体,只能识别一种抗原,当它们结合后,抗原刺激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免疫应答。 
2.  反应阶段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活化进入反应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T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有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B 细胞被活化后,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
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是终末细胞,不再分化,寿命短,只有几天。
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细胞在中途停顿下来,不再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在体内能较长时间存在。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别产生大量淋巴因子及抗体。
3. 效应阶段
在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都可以与抗原结合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致敏 T细胞可直接作用于抗原,同时释放多种淋巴因子消灭抗体,行使细胞免疫功能。抗体也可直接作用于抗原,或与巨噬细胞、补体等协同作用,消灭或破坏抗原,完成体液免疫作用。
 

 

上一篇: 微生物的生态

下一篇: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相关文章:
念珠菌感染相关实验室检测 非培养检测技术在曲霉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我国沙门菌感染和血清地区分布 感染的来源及类型
顿挫病毒感染类型的感染过程 生物安全柜内感染性材料溢洒的处理
埃希菌属的肠道感染 埃希菌属的肠道感染简述
病毒的潜伏感染期 溶细胞型感染介绍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