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微生物书籍->杂菌污染的途径和防治

杂菌污染的途径和防治



录入时间:2010-8-13 9:43:35 来源:青岛海博《微生物工程》

一、种子带菌及其防治
 
由于种子带菌而发生的染菌率虽然不高,但它是发酵前期染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发酵生产成败的关键,因而对种子染菌的检查和染菌的防治是极为重要的。种子带菌的原因主要有保藏的斜面试管菌种染菌、培养基和器具灭菌不彻底、种子转移和接种过程染菌以及种子培养所涉及的设备和装置染菌等。针对上述染菌原因,生产上常用以下的一些措施予以防治。
 
①严格控制无菌室的污染,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和特点,建立相应的无菌室,交替使用各种灭菌手段对无菌室进行处理。除常用的紫外线杀菌外,如发现无菌室已污染较多的细菌,可采用石碳酸或土霉素等进行灭菌;如发现无菌室有较多的霉菌,则可采用制霉菌素等进行灭菌;如果污染噬菌体,通常就用甲醛、双氧水或高锰酸钾等灭菌剂进行处理。
②在制备种子时对沙土管、斜面、三角瓶及摇瓶均严格进行管理,防止杂菌的进入而受到污染。为了防止染菌,种子保存管的棉花塞应有一定的紧密度,且有一定的长度,保存温度尽量保持相对稳定,不宜有太大变化。
③对每一级种子的培养物均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检查,确保任何一级种子均未受杂菌感染后才能使用。
④对菌种培养基或器具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保证在利用灭菌锅进行灭菌前,先完全排除锅内的空气,以免造成假压,使灭菌的温度达不到预定值,造成灭菌不彻底而使种子染菌。
 
二、空气带菌及其防治    
 
无菌空气带菌是发酵染菌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杜绝无菌空气带菌,就必须从空气的净化工艺和设备的设计、过滤介质的选用和装填、过滤介质的灭菌和管理等方面完善空气净化系统。
加强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减少生产环境中空气的含菌量,正确选择采气口,如提高采气口的位置或前置粗过滤器,加强空气压缩前的预处理,如提高空压机进口空气的洁净度。
 
设计合理的空气预处理工艺,尽可能减少生产环境中空气带油、水量,提高进入过滤器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过滤介质的干燥状态,防止空气冷却器漏水,防止冷却水进入空气系统等。
 
设计和安装合理的空气过滤器,防止过滤器失效。选用除菌效率高的过滤介质,在过滤器灭菌时要防止过滤介质被冲翻而造成短路,避免过滤介质烤焦或着火,防止过滤介质的装填不均而使空气走短路,保证一定的介质充填密度。当突然停止进空气时,要防止发酵液倒流人空气过滤器,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空气压力的剧变和流速的急增。
 
三、操作失误导致染菌及其防治
一般来说,稀薄的培养基比较容易灭菌彻底,而淀粉质原料,在升温过快或混合不均匀时容易结块,使团块中心部位“夹生”,蒸汽不易进入将杂菌杀死,但在发酵过程中这些团块会散开,而造成染菌。同样由于培养基中诸如麸皮、黄豆饼一类的固形物含量较多,在投料时溅到罐壁或罐内的各种支架上,容易形成堆积,这些堆积物在灭菌过程由于传热较慢,一些杂菌也不易被杀灭,一旦灭菌操作完成后,通过冷却、搅拌、接种等操作,含有杂菌的堆积物将重新返回培养液中,造成染菌。通常对于淀粉质培养基的灭菌采用实罐灭菌较好,一般在升温前先通过搅拌混合均匀,并加入一定量的淀粉酶进行液化;有大颗粒存在时应先经过筛除去,再行灭菌;对于麸皮、黄豆饼一类的固形物含量较多的培养基,采用罐外预先配料,再转至发酵罐内进行实罐灭菌较为有效。
 
灭菌时由于操作不合理,未将罐内的空气完全排除,造成压力表显示“假压”,使罐内温度与压力表指示的不对应,培养基的温度以及罐顶局部空间的温度达不到灭菌的要求,导致灭菌不彻底而染菌。因此,在灭菌升温时,要打开排气阀门,使蒸汽能通过并驱除罐内冷空气,一般可避免此类染菌。
培养基在灭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泡沫,发泡严重时泡沫可上升至罐顶甚至逃逸,以致泡沫顶罐,杂菌很容易藏在泡沫中,由于泡沫的薄膜及泡沫内的空气传热差,使泡沫内的温度低于灭菌温度,一旦灭菌操作完毕并进行冷却时,这些泡沫就会破裂,杂菌就会释放到培养基中,造成染菌。因此,要严防泡沫升顶,尽可能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的大量产生。
 
在连续灭菌过程中,培养基灭菌的温度及其停留时间必须符合灭菌的要求,尤其是在灭菌结束前的最后一部分培养基也要善始善终,以确保彻底灭菌。避免蒸汽压力的波动过大,应严格控制灭菌的温度,过程最好采用.9动控温。
 
发酵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自动控制,一些控制仪器逐渐被应用。如用于连续测定并控制发酵液pH值的复合玻璃电极、测定溶氧浓度的探头等,这些探头或元件如用蒸汽进行灭菌,不但容易损坏,还会因反复经受高温而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一般常采用化学试剂浸泡等方法来灭菌。但常会因灭菌不彻底,放人发酵罐后导致染
 
四、设备渗漏或“死角”造成的染菌及其防治
设备渗漏主要是指发酵罐、补糖罐、冷却盘管、管道阀门等,由于化学腐蚀(发酵代谢所产生的有机酸等发生腐蚀作用)、电化学腐蚀(如氧溶解于水,使金属不断失去电子,加快腐蚀作用)、磨蚀(如金属与原料中的泥沙之间磨损)、加工制作不良等原因形成微小漏孔后发生渗漏染菌。
 
由于操作、设备结构、安装及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屏障等原因,使蒸汽不能有效到达预定的灭菌部位,而不能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生产上常把这些不能彻底灭菌的部位称为“死角”。
 
盘管是发酵过程中用于通冷却水或蒸汽进行冷却或加热的蛇形金属管。由于存在温差(内冷却水温、外灭菌温度),温度急剧变化,或发酵液的pH值低、化学腐蚀严重等原因,使金属盘管受损,因而盘管是最易发生渗漏的部件之一,渗漏后带菌的冷却水进入罐内引起染菌。生产上可采取仔细清洗,检查渗漏,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杜绝污染。
 
空气分布管一般安装于靠近搅拌桨叶的部位,受搅拌与通气的影响很大,易磨蚀穿孔造成“死角”,产生染菌。尤其是采用环形空气分布管时,由于管中的空气流速不一致,靠近空气进口处流速最大,离进口处距离越远流速越小,因此,远离进口处的管道常被来自空气过滤器中的活性炭或培养基中的某些物质所堵塞,最易产生“死角”而染菌。通常采取频繁更换空气分布管或认真洗涤等措施。
 
发酵罐体易发生局部化学腐蚀或磨蚀,产生穿孔渗漏。罐内的部件如挡板、扶梯、搅拌轴拉杆、联轴器、冷却管等及其支撑件、温度计套管焊接处等的周围容易积集污垢,形成“死角”而染菌。采取罐内壁涂刷防腐涂料、加强清洗并定期铲除污垢等是有效消除染菌的措施。发酵罐的制作不良,如不锈钢衬里焊接质量不好,使不锈钢与碳钢之间不能紧贴,导致不锈钢与碳钢之间有空气存在,在灭菌加温时,由于不锈钢、碳钢和空气这三者的膨胀系数不同,不锈钢会鼓起,严重者还会破裂,发酵液通过裂缝进人夹层从而造成“死角”染菌。采用不锈钢或复合钢可有效克服此弊端。同时发酵罐封头上的人孔、排气管接口、照明灯口、视镜口、进料管口、压力表接口等也是造成“死角”的潜在因素,一般通过安装边阀,使灭菌彻底,并注意清洗是可以避免染菌的。除此之外,发酵罐底常有培养基中的固形物堆积,形成硬块,这些硬块包藏有脏物,且有一定的绝热性,使藏在里面的脏物、杂菌不能在灭菌时候被杀死而染菌,通过加强罐体清洗、适当降低搅拌桨位置都可减少罐底积垢,减少染菌。发酵罐的修补焊接位置不当也会留下“死角”而染菌。
 
管路的安装或管路的配置不合理易形成“死角”染菌。发酵过程中与发酵罐连接的管路很多,如空气、蒸汽、水、物料、排气、排污管等,一般来讲,管路的连接方式要有特殊的防止微生物污染的要求,对于接种、取样、补料和加油等管路一般要求配置单独的灭菌系统,能在发酵罐灭菌后或发酵过程中进行单独的灭菌。发酵工厂的管路配置的原则是使罐体和有关管路都可用蒸汽进行灭菌,即保证蒸汽能够达到所有需要灭菌的部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减少管材,经常将一些管路汇集到一条总的管路上,如将若干只发酵罐的排气管汇集在一条总的排气管上,在使用中会产生相互串通、相互干扰,一只罐染菌往往会影响其他罐,造成其他发酵罐的连锁染菌,不利于染菌的防治。采用单独的排气、排水和排污管可有效防止染菌的发生。生产上发酵过程的管路大多数是以法兰连接,但常会发生诸如垫圈大小不配套、法兰不平整、安装未对中、法兰与管子的焊接不好、受热不均匀使法兰翘曲以及密封面不平等现象,从而形成“死角”而染菌。因此,法兰的加工、焊接和安装要符合灭菌的要求,务必使各衔接处管道畅通、光滑、密封性好,垫片的内径与法兰内径匹配,安装时对准中心,甚至尽可能减少或取消连接法兰等措施,以避免和减少管道出现“死角”而染菌。
 
管件的渗漏易造成染菌。实际上管件的渗漏主要是指阀门的渗漏,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阀门不能完全满足发酵工程的工艺要求,是造成发酵染菌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加工精度高、材料好的阀门可减少此类染菌的发生。
 
五、杂菌污染的挽救与处理
发酵过程一旦发生染菌,应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染菌的时间或杂菌的危害程度等进行挽救或处理,同时对有关设备也进行相应的处理。
(1)种子培养期染菌的处理  一旦发现种子受到杂菌的污染,该种子不能再接人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应经灭菌后弃之,并对种子罐、管道等进行仔细检查和彻底灭菌。同时采用备用种子,选择生长正常无染菌的种子接人发酵罐,继续进行发酵生产。如无备用种子,则可选择一个适当菌龄的发酵罐内的发酵液作为种子,进行“倒种”处理,接入新鲜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从而保证发酵生产的正常进行。
(2)发酵前期染菌的处理  当发酵前期发生染菌后,如培养基中的碳、氮源含量还比较高时,终止发酵,将培养基加热至规定温度,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再接人种子进行发酵;如果此时染菌已造成较大的危害,培养基中的碳、氮源的消耗量已比较多,则可放掉部分料液,补充新鲜的培养基,重新进行灭菌处理后,再接种进行发酵。也可采取降温培养、调节pH值、调整补料量、补加培养基等措施进行处理。
(3)发酵中、后期染菌处理  发酵中、后期染菌或发酵前期轻微染菌而发现较晚时,可以加入适当的杀菌剂或抗生素以及正常的发酵液,以抑制杂菌的生长速度,也可采取降低培养温度、降低通风量、停止搅拌、少量补糖等其他措施,进行处理。当然如果发酵过程的产物代谢已达一定水平,此时产品的含量若达一定值,只要明确是染菌也可放罐。对于没有提取价值的发酵液,废弃前应加热至120℃以上、保持30min后才能排放。
(4)染菌后对设备的处理  染菌后的发酵罐在重新使用前,必须在放罐后进行彻底清
洗,空罐加热灭菌后至120℃以上、30min后,才能使用。也可用甲醛熏蒸或甲醛溶液浸泡12h以上等方法进行处理。

 

上一篇:发酵染菌率和发酵染菌原因分析

下一篇:微生物工程的特征

相关文章: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