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氟沙星(ofloxacin)是第3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且不易产生耐药性[1]。锌是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核酸、蛋白质、胶原的合成,刺激纤维 母细胞分裂、繁殖和再生,提高表皮细胞的分裂生长,从而加速创伤修复[2]。为此,我们将氧氟沙星制成锌盐,作为一种新型的烧伤局部治疗药物。我们参考磺胺嘧啶锌的 制备方法[3]进行了氧氟沙星锌合成方法的研究,并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药
Du-50型分光光度计(beckman);氧氟沙星原料药(江苏昆山制药总厂);其余 试剂均为分析纯;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杆菌(ATCC-25922)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2 氧氟沙星锌的制备
2.1 制备方法[3] 取氧氟沙星
2.2 3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采用氨水法、氢氧化钠法、碳酸钠法,各 制备6批,各种方法的产率及质量见表1。
表 1 3种方法的产率和质量比较(n=6)
制备方法 |
产率/% |
含量/% |
颜色性状 |
氢氧化钠法 |
92.5±0.7 |
89.6±1.0 |
淡黄色结晶性粉末 |
碳酸钠法 |
97.0±0.6 |
98.8±1.3 |
淡黄色结晶性粉末 |
氨水法 |
96.7±0.4 |
99.1±1.2 |
淡黄色结晶性粉末 |
3 氧氟沙星锌的性状
白色或浅黄色的粉末,无臭,味微苦,在空气中遇光色渐变深,不溶于水,不溶于乙醚 、乙醇等有机溶媒,微溶于二甲基甲酰胺,在酸碱中易溶,同时分解。
4 氧氟沙星锌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4.1 鉴别
4.1.2 取本品约
4.1.3 紫外吸收光谱 取本品加0.1 mol.L-1盐酸溶液制成 每1 ml含10 μg的溶液,照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二部附录ⅣA)测定,在293 n 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4],同时作氧氟沙星紫外吸收图谱进行对照,最大吸收 峰应一致。
4.2 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本品约
5 体外抑菌试验
5.1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磺胺嘧啶锌、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锌碾成细粉 ,并通过6号筛。分别配制成100,50,25,10,5,2,1,0.5,0.25,0.125,0.062 5,0.03 μg.ml-1的含药普通琼脂培养基,同时配制不含药物的空白培养基。 由于药物均耐热,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同时高压灭菌备用。
5.2 菌液制备 按常规制备相当1 mg.ml-1菌悬液。
5.3 实验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将备用的含药培养基倾入平板,冷 后, 用白金环分别取质控菌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于各含药培养基,置
表 2 3种质控菌对氧氟沙星锌及对照药的MIC值(μg.ml-1)。
药 品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大肠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氧氟沙星锌 |
0.5 |
0. 0625 |
2 |
氧氟沙星 |
0.5 |
0.0625 |
2 |
磺胺嘧啶锌 |
50 |
50 |
100 |
氧氟沙星锌的3种制备方法比较表明,氢氧化钠法产率及产品纯度均较差,可能因氢氧化钠的碱性较强,加入硫酸锌后易生成氢氧化锌,不易除去,从而影响产 品质量。氧氟沙星的酸性较弱,成盐温度以80℃~
氧氟沙星与锌结合,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又可分解为氧氟沙星及锌离子, 因 此可根据各自理化特性用作鉴别反应。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氧氟沙星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 菌均具显著的抑菌作用,明显高于磺胺嘧啶锌。临床通过对50例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 结果 比较可知,应用1%氧氟沙星锌软膏的创面愈合时间为(12.6±4.2) d, 对照 组使 用1%磺胺嘧啶锌软膏创面愈合时间为(17.3±3.6) d,经t值检验,差异有非 常显著性,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俭.广谱口服新抗生素氧氟沙星简介[J].新药与临床,1989,8(3):166
[2] 孔祥瑞主编.必需微量元素的营养、生理及临床意义[M].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2.212
[3] 周笃行,王意如.磺胺嘧啶锌的制备和临床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6):35 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中国医院制剂规范.西药制剂[M].第2版.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56
[5] 中国药典[S].二部.1995:附录1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编.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药学药理学毒理学)[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93.33
下一篇:纺织品抗菌功能测试方法研究
相关文章: | |
舟山地区革兰阴性杆菌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变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