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细菌基本知识和检测方法->中华芦荟活性物质提取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中华芦荟活性物质提取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录入时间:2011-1-18 9:14:2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  目的研究中华芦荟叶皮提取物的抑菌性能。方法用含芦荟提取物的平板培养供试菌株,确定最小抑菌浓度;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了芦会提取物与蔗糖、食盐的协同抑菌性能。结果供试菌株在含芦荟提取物的平板上生长受到抑制;芦荟提取物与蔗糖(或食盐)的共同抑菌效果比它们单独作用强。结论芦荟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米曲霉和木霉有抑制作用;芦荟提取物与蔗糖、食盐存在协同抑菌作用。
【关键词】  中华芦荟;提取物; 抑菌性能; 蒽醌化合物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on the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the extracts from the leaf skin of China aloe.Methods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was determined by cultivating them in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extracts,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was studied by paper filtering method.Results The strains were restrained in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extracts, and the combined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the extracts with saccharose (or salt) was stronger than those alone. Conclusion The extracts had antimicrobial effect to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Candida utilis,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pergillus otyzae and Trichoderma sp. The extracts, saccharose and salt have synergistic antimicrobial effect.
  Key wordsChina Aloe;   Extracts;   Antimicrobial effect;   Synergistic
   
  芦荟(Aloe)属百合科多年生绿肉质植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仙丹草[1];中华芦荟Aloe vera L. var China,原产于中国,于1817年由W.Anderson传至库拉索(Cura-cao)[2]。芦荟所具有的医疗、美容、保健、食用等多种功能早被世人所公认[3];芦荟作为药用,最早载于《开宝本草》[4],素有“万应良药”“家庭医生”等美称[5]。芦荟含160多种化学成分[6],其中活性成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蒽醌类化合物,另一类是多糖类物质[5]。芦荟具有抗菌杀菌作用[7],蒽醌类化合物是芦荟中主要的抗菌物质[8];芦荟的杀菌作用与抗生素的功能相同,但比抗生素更胜一筹的是不产生细菌的耐药性,并能清除细菌感染时释放的有害代谢物以及细菌被杀死后菌体留下的内毒素[9]。芦荟至少有360多种,而真正具有药用价值的只有屈指可数的4种,中华芦荟便在其中[10]。国际上有关芦荟药用价值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我国的芦荟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特殊疗效的芦荟药品还很少见,深度开发芦荟的药用价值,以便广泛运用于医疗、食品及美容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实验从中华芦荟中提取了抑菌活性物质,并对其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中华芦荟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芦荟中华芦荟(Aloe vera L. var. China),购于抚州市花卉市场。
  1.1.2  供试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米曲霉(Aspergillus otyzae);木霉(Trichoderma sp.):由东华理工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室提供。
  1.1.3  培养基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酵母菌、霉菌,豆芽汁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芦荟活性成分的提取取芦荟叶200 g,清洗干净,将叶表皮与叶肉凝胶分开,并将叶皮剪碎,用2倍量的甲醇在室温下浸提24 h , 过滤离心后,减压浓缩上清液,真空干燥,保存备用。
  1.2.2  芦荟提取物溶液的配制采用醋酸镁-甲醇比色法[11]测定提取物中蒽醌化合物的浓度,并用无菌水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的抗菌液备用。
  1.2.3  供试菌悬液的制备将供试菌种进行斜面活化后,分别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振荡几分种,调整菌浓度约为106 cfu/mt。
  1.2.4  抑菌实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将2 ml含不同浓度蒽醌化合物的抗菌液和20 ml培养基混合均匀后倒平皿;每平皿涂0.2 ml供试菌悬液后,在适宜温度下培养(细菌37℃培养24 h,霉菌28℃培养48 h,酵母菌30℃培养24  h),以不长菌的最低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
   
  协同抑菌作用:采用滤纸片法对芦荟提取物与蔗糖、食盐的协同抑菌性能进行研究,即①选用吸水性强的滤纸,用打孔器制成直径为7.5 mm的圆形滤纸片,灭菌后烘干备用;②吸取供试菌悬液各0.2 ml,分别涂平板;③将滤纸片浸泡在含蒽醌化合物0.05   mg/ml的25%蔗糖溶液中20 min后,放在各种含菌平皿上;以含蒽醌化合物0.05 mg/ml抗菌液和25%蔗糖溶液分别做对照。然后将平皿在适宜温度下培养(细菌37℃培养24 h,霉菌28℃培养48 h,酵母菌30℃培养24 h),用千分尺测抑菌圈直径(每个滤纸片测3次取平均值)。
   
  同样的方法用于芦荟提取物与10%的食盐溶液的协同抑菌实验。
  2  结果
  2.1  蒽醌化合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含不同浓度蒽醌化合物的抗菌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米曲霉和木霉的抑菌效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蒽醌化合物对木霉的MIC为0.05 mg/ml,对大肠杆菌、米曲霉的MIC为0.06 mg/ml,对金色葡萄球菌、产朊假丝酵母的MIC为0.07 mg/ml,而对酿酒酵母的MIC为0.08 mg/ml。由差异可以得知,蒽醌化合物的抑菌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木霉-大肠杆菌和米曲霉-金色葡萄球菌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
表1  不同浓度蒽醌化合物的抑菌效果(略)
  “+”表示有菌落生长,“-”表示无菌落生长
  2.2  协同抑菌作用
  2.2.1   芦荟提取物与25%蔗糖溶液的协同抑菌作用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了芦荟提取物(含0.05 mg/ml蒽醌化合物)与25%蔗糖溶液对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米曲霉的协同抑菌效果。结果见表2。
 
  表2  芦荟提取物与蔗糖的协同抗菌作用(略)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芦荟提取物和25%蔗糖溶液对大肠杆菌、米曲霉存在协同抑菌效果;而对酿酒酵母基本无协同抑菌作用,可能是因为其嗜糖。
  2.2.2   芦荟提取物与10%食盐溶液的协同抑菌作用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了芦荟提取物(含0.05 mg/ml蒽醌化合物)与10%食盐溶液对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米曲霉的协同抑菌效果,所得结果见表3。
  表3   芦荟提取物与食盐的协同抗菌作用(略)
  由表3可知,芦荟提取物与10%食盐溶液对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米曲霉都有协同抗菌作用,但对酿酒酵母的协同抑菌效果较弱。
  3  讨论
   
  从中华芦荟叶皮中提取得到了活性物质粉末,同时采用醋酸镁-甲醇比色法测定了提取物中蒽醌化合物的含量。
   
  抑菌实验确定了蒽醌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米曲霉和木霉的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蒽醌化合物对供试菌株抑菌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木霉-大肠杆菌和米曲霉-金色葡萄球菌和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
   
近年来,在全球兴起了对芦荟研究和应用的热潮。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芦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相对而言,我国对芦荟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特殊疗效的芦荟药品还很少见。我国中药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也引进了许多方便型西药,芦荟均可应用于其中。深度开发芦荟的药用价值,以便广泛运用于医疗、食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对中华芦荟提取物的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芦荟药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作者:谢宗波, 姜国芳《时珍国医国药》
【参考文献】
    [1] 侯冬岩,回瑞华,李铁纯.芦荟的研究进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3):54.
  [2] 杨令家,谷宏伟,魏 顺.芦荟药材情况分析[J].时珍国药研究,1997, 8(3):245.
  [3] 熊佑清.芦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21.
  [4] 李志文,傅作林.芦荟的临床应用[J].时珍国药研究,1997, 8(6):487.
  [5] 聂凌鸿.芦荟的开发利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2):144.
  [6] 梁 炎,宋宏新.芦荟的药用与保健[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5):114.
  [7] 铁 军,白海艳,赵芳芳.芦荟的综合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 25(4):22.
  [8] 田 兵,华跃进,马小琼.芦荟抗菌作用与蒽醌化合物的关系[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1):1034.
  [9] 华 春.库拉索芦荟的抑菌作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90.
  [10] 郑敏霞,丰素娟.芦荟的药用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30(3):313.
      [11] 姚桂根,孙小萍,马星航,等.用醋酸镁-甲醇比色法测定何首乌及其制剂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J].中草药,1983,6:15.

 

上一篇:苦参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马齿苋提取液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相关文章:
中华根瘤菌属 (Sinorhiwbium Chen et al,1988)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皱纹纸(节选)之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皱纹纸(节选)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9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8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7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6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5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