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细菌基本知识和检测方法->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老年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录入时间:2011-2-17 10:05:56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多种感染,近年来,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等药物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广泛使用,该菌所致的医院感染增多,耐药性加重,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低下且伴多种基础疾病,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人群。作者回顾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旨在为老年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菌株来源
 
  745株铜绿假单胞菌均来自于本院各类临床标本分析检测,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
 
  1.2  药敏试验
 
  抗菌药纸片包括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头孢曲松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Muller-Hinton 琼脂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采用琼脂扩散法敏感试验(Kirby-Bauer法),按操作规程进行敏感试验,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2001年标准判断结果,数据统计分析采用WHONET5软件。
 
  2  结果
 
  2.1  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
 
  3568株病原菌中共分离得到745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20.9%,位居所有病原菌第2位(大肠埃希菌居首,占24.2%),各年分离率见表1。表1  2002~2006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略)
 
  2.2  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74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528株以呼吸道标本分离得到,其百分率为70.9%,见表2。表2  2002~2006年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略)
 
  2.3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趋势
 
  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见表3。表3  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略)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为20.9%,位居所有病原菌第2位,与国内数据不一致[1~4],主要原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伴有基础疾病加上侵入性操作频繁,易引起肺部及尿路反复感染。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居高不下,并有逐年上升趋势,从2002年呼吸道菌株的52.2%上升到2006年的76.5%,显示在抗菌药物迅速发展的今天,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仍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尤其是老年患者,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提高其治愈率是临床医师及细菌学工作者共同解决的难题之一。β-内酰胺类药物如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及头孢吡肟等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疗效较差,可能部分细菌已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由2002年1.5%上升到2006年的17.5%;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由2002年16%上升到2006年的35%;只有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保持<2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极为复杂,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机制有所不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5]主要为:(1)β-内酰胺酶的产生(AmpC酶、ESBLs、碳青霉烯酶);氨基苷类钝化酶的产生;(2)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外膜通透性较低;外膜蛋白D2缺失;外膜存在着独特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3)生物被膜的形成;(4)作用靶位的改变等原因有关,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与抗生素长期使用关系密切,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部分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预后直接相关[6]。因此,有效地预防、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应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外,更重要的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掌握严格的适应证,避免机体菌群失调,可防止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其次,抗菌药物的轮换使用可使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有一定提高。同时采取积极的控制感染措施,包括适当隔离、洗手、环境表面及医护器具的清洁消毒。
 
作者:戴学海    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老年医院
【参考文献】
    1 李家泰, 李耘, 王进. 我国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12): 1035~1036.
  2 黄革, 张燕萍, 肖云珍, 等. 老年患者中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性.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 3 (2): 108~109.
  3 许美容, 胡丽萍, 邓丽华. 铜绿假单胞菌5年耐药性检测结果及注意事项.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3, 18 (3): 183~185.
  4 陈亚红, 姚婉贞, 刘振英, 等. 2000~2006年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6): 410~413.
  5 褚海青, 李惠萍, 何国钧,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3(1):54~57.
6 曹彬, 王辉, 朱元钰, 等. 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分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27 (1): 31~33.
 

 

上一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初始耐药监测

下一篇:幽门螺杆菌实验室检测与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老年人龋坏组织中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致龋特点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