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es)
(一)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能引起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达到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我国是流感多发国,而且在1957年以来的3次世界性大流行均起源于我国。
1917-1919年:欧洲爆发流感疫症,导致2,000万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只是850万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感疫症。
1957-1958年:1957年2月在中国贵州爆发(病毒可能是在1956年从苏联传来),其后散播至世界各地。全球受影响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0%至30%,1968-1969年:流感从香港开始,全球的死亡人数达70万人,其中美国就占3万多人。
1976年:新泽西一名青年染上猪流感,引致恐慌会爆发新疫症,于是大规模推行疫苗注射。
1986-1993:世界不同地区发生数宗人类染上猪流感的病案。
(二)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颗粒呈球形,由外膜和包围于其中的核衣壳组成。
◎外膜的外表面有一些糖蛋白突起,这些糖蛋白突起是流感病毒抗原结构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流感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糖蛋白突起有两种:
血凝素突起
(haemagglutinin,HA)
Ha的作用是帮助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
(被侵染细胞)的细胞膜上,并进一步侵入细胞。它是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不同毒株和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性不同,就是因为它们会有各自不同的HA糖蛋白突起(结构和抗原特性的不同)。
HA抗原在人体内可以激发机体有针对性的产生特异性的HA抗体,这种抗体具有预防流感的作用,因此HA就成为流感疫苗中不可或缺的成份。
神经氨酸酶突起(neuraminidase,NA)
NA的作用是,促使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新产生的病毒颗粒。其功能是流感病毒继续扩散和繁殖必不可少的。NA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粘液分泌,使病毒更易于粘附在宿主细胞膜上。与HA一样,NA也是一个重要的流感病毒抗原,不同毒株和亚型的流感病毒也会有各自不同的NA糖蛋白突起(结构和抗原特性的不同)。但是,NA的变异程度较小。
◎核衣壳由RNA(核糖核酸)、核蛋白以及多聚酶组成, 依据核蛋白的抗原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都能感染(甲型的流行规模最大,乙型次之,丙型极少引起流行)。RNA片断是由8条独立的RNA单链组成。这样在装配过程中,不同核酸节段之间很容易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交换或重配,最终导致出现新的抗原型,乃至新的亚型。
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会因为核酸的复制、装配等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有了这些变化,流感病毒就可以有效地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后的过程是这样的:侵袭人类和动物的流感病毒在增殖过程中,通过基因间的重配而致使抗原发生变异,从而产生了新的病毒毒株。
上一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8)
下一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