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细菌基本知识和检测方法->几种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的细菌

几种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的细菌



录入时间:2011-5-31 9:55:04 来源:检验地带网

摘 要 沙眼衣原体,解尿支原体和生殖道支原体是非淋球菌尿道炎(NGU)的主要病原体[1~3]。但近年来,与淋球菌形态相同的粘膜奈瑟氏菌、浅黄奈瑟氏菌、卡他莫拉氏菌所致尿道炎亦有报道[4~6],且极易误诊为淋病。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粪链球菌、不动杆菌、念珠菌等所致尿道炎亦屡有报道[7~11]。现介绍几种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尚未引起重视的细菌供参考。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 生殖道 病原体
 
  1 尿道气球菌(aerococcus urinae)
 
  该菌特点为:在菌细胞的两个平面垂直分裂为四个细胞[12],故主要为簇状排列。在簇状菌团的边缘通常有成对或四联球菌样的革兰氏阳性球菌[7],这是与链球菌是主要的区别[12,13]。本菌无动力,过氧化氢酶阴性。在5%马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为类似草绿色链球菌的α溶血环[12,14],在营养琼脂平板上为无色菌落[7]。在0℃和45℃不生长,在含6.5%和10%氧化钠、40%胆盐及pH9.6的肉汤中生长[13,14]。分解D-葡萄糖、蔗糖、D-果糖产酸,不分解乳糖、麦芽糖[12,14]。β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肽酶阳性,β半乳糖苷酶和吡咯脘氨肽酶阴性。草绿色气球菌(acrococcus viridans)对上述四酶的反应恰好与其相反[7,12,13]。据Christensen调查,尿道炎患者常见此菌,患者多为混合感染的老年人和全身或局部感染者。停药后该菌成为条件致病菌复发并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此时应以该菌为目标进行抗生素治疗。因其与众多革兰氏阳性球菌有相似的表型特征,鉴定复杂且费时,可根据以下特征做出初步鉴定[7,12~14]:典型的菌落特征;簇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过氧化氢酶阴性;对万古霉素和青霉素敏感;对碘胺药和妥布拉霉素而药。
 
  根据菌落形态、生化反应及抗生素反应模式,该菌也易与草绿色气球菌区别[7]。Aguirre和Collins根据16S rRNA基因可变区内特定序列用PCR扩增种特异的rDNA片断,扩增产物为1000bp,经探针杂交试验证明,对尿道气球菌有高度特异性[12]。
 
 
  2 精液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eminale)[16]
 
  本菌为革兰氏阳性,无动力,无芽胞,成对或“V”形排列的棒状杆菌。过氧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兼性厌氧。在1%绵羊血琼脂平板上,37℃孵育48h,为灰白色、微凸、直径1~2mm,不溶血的菌落。分解淀粉、精氨酸,马尿酸盐、发酵葡萄糖、蔗糖、核糖产酸。吡咯酰氨酶、β葡糖酶阳性。该菌主要存在于精液。Riegel认为,精液中有大量棒状杆菌可能提示与生殖道感染有关。每毫升精液细菌超过10000个是确定感染的一个指标,尤其是前列腺炎患者。Drach根据前列腺液培养结果观察,12%被检查由棒状菌及相关细菌引起。鉴定棒状杆菌是困难的。Riegel用七叶灵、尿素分解、硝酸盐还原、葡糖苷酶试验、蔗糖发酵等鉴定了12株精液棒状杆菌,前三项生化反应不一致,葡萄苷酶均为阳性,这在棒状杆菌中是极少见的。根据镜检特征、菌落形态、过氧化氢酶、葡萄糖发酵,容易将其鉴别。
 
  3 解尿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urealytium)[16]
 
  以前称corynebacterium group D2。因尿素酶强阳性,故名。本菌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因产生尿素酶,不还原硝酸盐,不分解碳水化合物。生长缓慢。除对万古霉素和Fluoquinolones敏感外,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现证实为尿道病原菌。分解尿中的尿素产氨,使尿变硷,pH可达7.0以上,引起碱性结痂性膀胱炎和鸟粪石,见于尿道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后复发者。尿标本用pH试纸条测pH后,接种于5%绵羊血的TSA选择性培养基,或含1%Tween-80的高分离效果。37℃孵育72h,为白色、不透明、不溶血的小菌落。但除非尿为碱性、有结石、白细胞及红细胞者,一般不作常规培养。
 
  4 阴道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is)[17]
 
  为革兰氏阴性或染色性不定的杆菌。对其致病性尚有争议,经性交传播。其理由是:从细菌性阴道炎的性伴的尿道可分离到该菌;使用避孕套的分离不到。作为男性尿道炎、前列腺炎的病原菌报道极少。Holst推断,从性伴被动获得后,该菌和Mobiluncus在尿道短暂定植。男性尿道炎患者除尿痛、尿频、血尿及尿中白细胞数量增加的尿路感染的体征外,尿中该菌CFU达105/ml或更高。严忠诚等证实[18],该菌可致狐狸泌尿生殖感染、不孕和流产,并经性交传播。从养殖成年狐和流产胎狐分离到145株,感染率0.9%~21.9%。其微生物学特征有别于人体阴道加德纳氏菌,定名为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is of fox )。在28名饲养人员中,血清阳性者7人,从其中15名女性阴道分离8株,阳性率53.3%,与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关系密切,认为属人兽共患疾病。尿标本接种5%绵羊血TSA、Columbia cNA和麦康凯琼脂平板,5%~10%CO2、35℃孵育48h,不溶血。再转种于含人血的“V”琼脂平板,35℃孵育24h,过夜后即显β溶血。对生长缓慢的类白喉样杆菌应仔细鉴定,以确认是否为阴道加德纳氏菌[17]。
5 Weeksells virosa[19],以前称CDC group IIf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动力,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用Ehrilch''试刘测得吲哚阳性,液化明胶,不发酵碳水化合物。在1%酪氨琼脂平板上,孵育24h为棕色菌落。在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孵育48h粘液状奶油色菌落,此点易与克雷伯低菌混淆,但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致病性尚未明了,目前认为属于性传播的条件致病菌。多见于女性泌尿生殖感染者。
  6 小 结
  泌尿生道感染实验诊断是困难而复杂的。经治疗持续存在尿路感染症状,且无分泌物者,取早晨第一次的尿(FCU)或较长时间不排尿后的尿(FVU)离心,涂片作革兰氏染色镜检,每个高倍镜视野(×400)多形核白细胞(PMN)10个以上,或尿道分泌物涂片每个油镜视野(×1000)5个以上,通常可诊断为男性尿道炎,前者比后者更敏感[1]。取患者尿液易接受[1,20],实施正确的革兰氏染色,对判定结果是重要的,甚至影响其后的实验方法。根据镜检结果,再取沉淀物培养,增菌或作PCR。培养费时,但可测定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这是PCR诊断泌尿生殖道感染,简便、省时、敏感性或特异性都很高。随着PC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大为提高。复合PCR(multiplex pCR)同进扩增两种以上病原体靶DNA片段亦成为现实[20]。对于通常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性传播疾病的实验诊断,既保持了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又是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诊断技术。复合PCR必将成为诊断性传播疾病更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janier M,Lassau F,Casin I,et al.Sex Transm Dis,1995;22(4):244
2 王凤,石峻。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4):231-233
3 limb DI.Med Lab Sci,1989;46:146-156
4 张俊,束怀春。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3):171
5 赵洪儒,单丽娟,张作儒。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1):32-33
6 grag LD,Vanscoy RE,Anhalt JP,et al.Clin Microbiol,1989;27(5):818-820
7 christensen JJ,Koiner B,Ergaard HHK.APMIS,1989;97:539-546
8 moragn JW.J Clin Microbiol,1983;18(5):1272-1274
9 周一平,段小云,吴移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3):53
10 vila J,Alela M,Jimeneg MT.J Clin Microbiol,1989;27(5):1086-1089
11 graser Y,Klare I,Halle E,et al.J Clin Microbiol,1993;31(9):2417-2420
12 aguirre M,Collins MD.J Gen Microbiol,1997;138:401-405
13 christensen JJ,Vibits H,Ursing J.et al.J Clin Microbiol,1991;29(5):1049-1053
14 aguirre M,Collins MD.J Clin Microbiol,1993;31(5):1350-1353
15 riegel P,Ruimy R,Briel D,et al.J Clin Microbiol,1995;33(9):2244-2249
16 ryan M,Murry P.J Clin Microbiol,1994;32(5):1395-1396
17 smith SM,Ogbara T,Eng RHK.J Clin Microbiol,1992;30(6):1575-1577
18严忠诚,阎新华,栾风英等。微生物学报,1995;35(3):209-215
19 renia J,Gil J,Salva F.J Clin Microbiol,1990;287(10):2357-2359
20 mahony JB,Luinstra KE,Tyndall M,et al.J Clin Microbiol,1995;33(11):3049-3053

 

上一篇:铜绿假单胞菌及其鉴定

下一篇:恶臭假单胞菌

相关文章:
几种常用的灭菌方法汇总 几种常见的微生物酶类实验
几种常见微生物检测的注意事项 几种常见的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几种供试品的处理方法 微生物生长的几种检测方法
由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人类肿瘤 几种菌的致病机理
几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几种菌的分离方法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