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在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191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和美国的Robins在根尖培养中获得了组织培养的成功。
1934年美国的White由番茄根建立了第一个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并于1937年建立了第一个组织培养的综合培养基,定名为White培养基。
Gautherer,White和Nobecourt一起被誉为组织培养学科的奠基人。
White于1943年发表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专著,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40年代Skoog和崔徵明确了腺嘌呤与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
Miller等人于1956年发现激动素可以代替腺嘌呤,效果可增加3万倍。
1952年,Morel和Martin通过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在大丽花中首次获得无病毒植株。
1960年,Cocking等人用真菌纤维素酶分离植物原生质体获得成功。
1971年,Takebe等在烟草上首次由原生质体获得了再生植株,
1962年印度Guha等人成功地在毛叶曼陀罗花药培养中,由花粉诱导得到单倍体植株,
1960年,Morel提出了一个离体无性繁殖兰花的方法,建立起兰花工业。
1973年Carlson等通过两个烟草物种之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我国学者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崔徵、李继侗(玉米根尖培养),罗士韦(幼胚和茎尖培养),李正理(离体胚培养)、王伏雄(幼胚培养)。
上一篇: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