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微生物基本知识->表面微生物监测

表面微生物监测



录入时间:2016-6-14 8:23:55 来源:青岛海博生物

一、目的

目的是确定各种重要表面存在的活体微生物,包括层流工作台,实验设备(集菌仪),实验室人员。

二、方法:接触碟法、擦拭法

1、接触碟法:是将充满规定的琼脂培养基的接触碟对规则表面或平面进行取样,然后至合适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并计数。

适用范围:实验人员及实验台面等

接触碟:直径55cm

取样面积:约为25cm2

结果报告:CFU/

培养基:种类、培养条件、培养基质量同沉降菌监测

自制接触碟

与之接触碟(商品化)

三层严密包装,内层真空封装

高压灭菌+60辐射灭菌,确保产品无菌

培养基应具有极强的弹性、持水性,不会出现渗水现象。

2-8摄氏度保存,一般保质期半年

可根据客户需求在培养基中添加青霉素酶等催化酶,用于去除生产中产生的抗生素粉尘的抗菌性。

监测步骤:

1)从冷藏柜中取出接触皿,并恢复至室温。

2)将包装整体送入取样地点,在此过程中逐步去掉外面两层包装,最后一层真空包装在操作间打开。

3)打开接触皿上盖,使培养基充分接触待测表面,必要使用手指轻轻按压接触皿外侧底部中心约10秒,轻轻抬起,将上盖从接触皿一侧小心盖上。

4)在接触皿磨砂区域标记取样地点、取样时间和取样人。

5)取样后的清理:用消毒剂或杀孢子剂擦拭测试区域,以消除培养基的残留。

6)将接触皿从洁净室取出,按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倒置培养。

7)观察、计数

注意:

1)表面微生物检测要在实验结束后进行。

2)消毒剂残留物对监测的影响

测试表面接触时,接触皿往往会接触清洗或消毒洁净室的消毒剂残留物。数百种不同的杀菌剂用于世界各地的制药设施,事实上许多监管机构希望看到轮流使用不同消毒原理的两种消毒剂,这些不同的消毒物质会抑制接触板上污染物的生长。

为抵制这些消毒剂的生长抑制性质,中和剂被添加到培养基中。卵磷脂,聚山梨醇酯80,组氨酸和硫代硫酸钠的适当组合被认定能中和高达80%的常用消毒剂。

3)方法验证的问题

环境中分离的代表菌;代表性试验表明;回收率

4)取样部位

头部、口罩、肩部、前胸、前臂、手腕、腿部/靴子、眼罩

5)限度的理解:A级<1cfu/

举例:监测了4个部位(人员)(左上臂接近手腕处,右上臂接近手腕处、前胸、口罩外表面)

不合格结果:4个接触碟平均菌落数≥1cfu

2、擦拭法:采用合适尺寸的无菌模板或标尺确定擦拭的面积,无菌拭子取样后,拭子置合适的缓冲液或培养基中,充分振荡,再用适应的方法计数。是接触碟法的补充。

浸湿液:通常为无菌生理盐水或0.1%的蛋白胨溶液约5毫升

培养基:TSA

计数法:平皿涂布法、平皿浇注法、薄膜过滤贴膜法

拭子头:材料类型包括聚酯、聚氨酯、尼龙和棉

棉签头:需要灵活、耐足够长的时间,达到难以达到的地点,如管道内部。

操作:

1、浸湿拭子:开启装有约为5ml的无菌浸湿液的小试管(到带有螺旋帽的),将拭子头部浸湿,紧贴管内壁转动,挤压出多余的溶液。

2、擦拭表面:拿住拭子柄与待测物表面成30度角,缓慢并全部涂抹待测物表面三次,没涂抹一次注意翻转拭子头的方向。

3、涂抹后折断拭子头放入浸湿液试管中盖上帽,充分振荡带拭子的试管10秒,取出1ml混悬液接种到灭菌平皿中。

4、浇注灭菌TSA培养基 ,培养,计数。

注意:

1)表面微生物检测要在试验结束后进行

2)消毒剂残留物对监测的影响

3)取样位置

4)取样方式

5)方法验证问题

     

 

上一篇:沉降菌监测

下一篇:无菌检查法概述

相关文章:
察贝克表面活化琼脂 表面活化剂PDA培养基
表面活化剂PDA第二配方培养基 人员手表面细菌污染情况的检验
工作台(机械器具)表面与工人手表面采样 表面采样
葡萄球菌表面抗原 伴放线放线杆菌形态变化对菌体表面疏水性影响的研究
各种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表面活性剂 各种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表面张力和压力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