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病毒基本知识和检测方法->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



录入时间:2008-10-22 14:42:45 来源:青岛海博 

   
   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们只能在活的细胞内繁殖,而不能在一般的人工培养基中繁殖。病毒在活细胞中的繁殖方式不是二分裂,而是在感染细胞后,立即“接管”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使之按照病毒的遗传特性,合成病毒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粒子。病毒的这种繁殖方式称为病毒的增殖在这方面,研究得比较清楚的是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下面以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为例,阐述病毒的增殖过程: 
     1、吸附 
    这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吸附过程是细胞和病毒双方斗争的过程,一方面决定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另一方面 由噬菌体吸附器官———尾部的机构所支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有着高度的特异性。当噬菌体和敏感细胞混合时,由于布朗运动发生碰撞接触,噬菌体就利用其尾部末端的尾丝吸附在细菌细胞壁的敏感部位上,尾丝散开,固着于特异性的受体。有的吸附在鞭毛上。动物病毒大部分则用其包膜 或特殊的衣壳粒蛋 白质吸附到细胞膜的受体部位上。 
     一种细菌可被多种噬菌体所感染,但是在不同的位点吸附。 
    环境因素对吸附过程起着重要 的作用。2价和1价阳离子可以促进噬菌体的吸附,3价阳离子容易引起失活;pH为7时呈现出最大吸附速度,pH为5以下或大于10则很少吸附;温度对吸附也有影响。 
   2、侵入 
     吸附以后,噬菌体尾部在受体上插入,尾部的溶菌酶溶解宿主细胞壁的坚固内层,使细胞壁产生一小孔。然后尾鞘收缩,露出尾髓,压入细胞,将头部的DNA注入细胞内,蛋 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胞外。整个侵入过程时间很短,只需几秒至几分钟。 
    如果在短时间内有大量噬菌体吸附同一细胞,在细胞表面产生许多小孔,则造成细胞立即裂解,而不进行噬菌体的增殖。 
    动物病毒往往是整个病毒粒子借细胞的吞噬或胞饮作用而进入细胞,植物病毒则是通过表面伤口或昆虫口器进入植物体。 
    3、 复制 
    复制指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经过“适应”、“调整”后便“接管”宿主的合成机器,利用宿主细胞内的原材料:各种氨基酸、5-核苷三磷酸、核糖体、tRNA 、酶和ATP                                          等,按照病毒的“指令”,首先“转录”成它们 自己的mRNA,然后再合成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所必需的核酸和蛋 白质。 
     4、装配 
    子代噬菌体所需要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后,便进入装配阶段。以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例。 
    子代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受到病毒某些基因以一种未知的方式的操纵,头部、尾部和尾丝分别独立装配。头部和尾部相连,这一步是 自动 的。尾丝的装配是在头部和尾部装配好之后再进行的,并需要某种后期因子参加。装配完毕,就变成了一个新的病毒粒子。整个装配时间因病毒种类 同而异,以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例,整个装配时间约 45min。
    从实验中得知,当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发现在刚开始(宿主的DNA未解体 ) 
和复制末期(病毒粒子的DNA已复制)两部分时间内取的样品具有感染力,而在这中间 
一段时间取的样品则无感染力,不形成噬菌斑。这段时间称为潜隐期。潜隐期以后,新的病毒粒子陆续装配成熟,充满宿主的细胞。 
  5、-释放 
    当细胞内新的病毒粒子成熟以后,就要从细胞内释放出来。释放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溶菌酶作用。某些噬菌体在生长末期,能产生溶菌酶,从细胞内部向外溶解细胞壁,打开缺 口,释放出新的噬菌体。二是细胞内机械压力增大的作用。由于在一个细胞内合成了150——400个新的病毒粒子,使细胞内机械压力增大,这也有助于使细菌细胞破裂。这样,新的病毒粒子便被释放出来。有的动物病毒可借“出芽”的方式释放。     
在适当条件下,释放出来的新的病毒粒子又能重复上述5个步骤,直至把所有的宿主细胞全部杀灭为止。 
 对于噬菌体来讲,如果整个增殖过程发生在液体培养基中,表现为浑浊的菌液变为澄清;若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则出现肉眼可见的噬菌斑。 
 如上述这样能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但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噬菌体,并非都是烈性的,还有一类称之为温和性噬菌体。这类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并不马上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而是和宿主细胞“和平共处”,把自己的核酸巧妙地和宿主的遗传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细菌的染色体一道进行复制。处于这种状态的没 有感染能力的温和性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温和性噬菌体感染细胞形成原噬菌体的过程称为溶源性。
    溶源性是细菌的遗传特性,一般可以一代一代地稳定地遗传下去。原噬菌体插入在细菌染色体上,对细菌一般无不良影响,相反有时会给溶源性细菌 以某些特性,如具有产生噬菌体的潜在能力,具有不受同源噬菌体感染的“免疫性”等。 
溶源性细菌有时可以失去原噬菌体而成为非溶源性细菌。有时也可以自发地释放出噬菌体,进入营养期繁殖,导致细胞裂解。这种频率较低,一般102——105                         个细菌中才有1个会自发释放。但经物理、化学因素进行处理,则会大大促进噬菌体的释放。 
溶源性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菌中,如大肠杆菌等。研究得较为清楚的是大肠杆菌K2和入噬菌体。 

 

上一篇:病毒的换学组成和结构

下一篇:病毒的危害和应用

相关文章:
抗病毒抗生素的筛选 类病毒的简单介绍
病毒的形态介绍 病毒的简单介绍
类病毒的简单介绍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什么是病毒 抗病毒抗生素的筛选
类病毒 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