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新闻资讯
 首页 - 资讯

专家称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三大漏洞


录入时间:2010-11-8 9:01:21
   
    今年以来,频频发生的有毒蔬菜事件,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食品源的监管问题上。食品源安全的重要性,虽然在社会上早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有关监管却屡屡遭遇难题。
    以蔬菜生产为例,蔬菜基地的监管较容易实现,但目前国内仍以“散户”生产为主,这就成了监管的瓶颈。对此困境,尚无人能给出具体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10.2吨有毒白菜,经查获后,在5分钟内全部被销毁。
    近日,发生在辽宁省沈阳市的“有毒白菜”事件,再一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也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食品源的监管问题上。
    一份食品,从田野走向餐桌,按我国现有的规定,要经历农业、质检、工商、卫生、进出口、药监等六部门的监管,但缘何还屡有问题蔬菜事件发生?
   “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靠检测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说,“生产者即农户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从源头抓起,确保食品的安全,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在实践当中,对食品源的监管却困难重重。以蔬菜为例,《法治周末》记者在北京走访发现,在进入市场流通之前,确保蔬菜无农药残留的检测就遭遇散户监管难题。
    但“板子”不能全部打在散户的身上,有些蔬菜生产基地尽管受到监管,却仍然问题频频。面对这样的监管漏洞,出路在哪里?到底该如何才能有效监管到食品源?什么时候才能杜绝毒菜事件?
    安全产品基地曾被摘牌
  “散户”成为监管最大难题
    北京市顺义区某蔬菜生产基地检测室的小刘从事“蔬菜安检”工作四五年了,每天早晨7时30分,小刘和助手就要抽检芹菜、小白菜、西红柿等20多种蔬菜。
    小刘介绍,检测主要采用酶抑制率方法。对蔬菜抽选结束后,在检测室使用蔬菜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进行检测,主要检测蔬菜里是否含有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
    整个检测过程模仿人体对农药的反应,通过加入专用酶、底物、显色剂及提取试剂的过程,得出酶抑制率的数值。
    如果蔬菜的农药残留标准达到酶抑制率70%以下,就说明蔬菜农残标准合格;如果达到酶抑制率70%以上,检测员们至少会再做两次以上的重复检查,经过检查依然超标,他们就会将超标蔬菜实行销毁处理,以确保上市蔬菜的安全。
    小刘说,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关注食品安全,他们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更为重视。2004年,北京市首批“安全食用农产品基地”小汤山、大运河、谷丰行等因被检测出不合格蔬菜而被“摘牌”,前车之鉴更让他们加强了对蔬菜的安检工作。
    蔬菜生产基地的安全保证易行,然而分散的农户却难于管理。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某村,一大清早,50多岁的王桂芳(化名)就到自家承包的蔬菜大棚地给西芹除草。
    来自河南省信阳市的王桂芳到北京已经20多年了,包地,种菜,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从开始落脚的海淀区四季青镇,辗转到现在的顺义区李桥镇。谈到这些年来种菜卖菜有什么变化,她说,“管得严了,以前的很多农药现在在商店里根本买不到了”。
    王桂芳熟练地在西芹地里拔着杂草,“这片西芹刚长出来的时候有细菌,大片大片地烂叶,打了药就好了。”《法治周末》记者问她打的是什么农药,她想了半天,“好像是进口农药,具体是什么也忘了。”
    对于农药标准、安全检测的注意事项,王桂芳说,种了这么多年菜,凭经验不会有什么问题。问及顺义区农委对他们的农产品是否有安全检测时,她表示,农委对基地监管比较多,而他们是小规模经营,有时候就直接拿到市场上卖了。
    “让中国的2亿多农户遵守农产品的安全标准,在目前这种分散经营的状况下是办不到的。”对此,陈君石说,目前,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或者由一个中间机构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事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在一些地方有试点,但在全国推广还有待时日。
    今年6月12日,中国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在出席“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食品安全合作”论坛时也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分散的种植和养殖是影响我们食品安全统一监管的制约因素;另外,中国目前有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90%是中小企业,还有很多是个体作坊,这给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批发市场难见检测合格证
    查找问题蔬菜源头困难
    上午9时,北京市某农产品批发市场内人头攒动。市场内,白菜交易区、冬瓜交易区等各类蔬菜交易区规范整齐。
    在这里,对于从田间流通到市场的农产品,市场的安全监管力度如何,商贩的重视程度又怎样?
    据冬瓜交易区的一位商户介绍,运送农产品的车辆每天进入市场时,市场工作人员会登记车牌号,检查农产品品种等。进入市场之后,市场工作人员会随机取样,拿样品到检测中心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发放检测合格证,之后才允许销售。
   “像冬瓜这种菜农药很少,大棚菜、菌类和精品菜农药可能相对较多。”这位商户说。
    按照商户的介绍,《法治周末》记者来到菌类批发交易大厅,试图看一看菌类农产品的检测合格证,却屡屡碰壁。交易大厅19号厅,记者在询问白灵菇价格后,提出要看市场发放的检测合格证才能放心购买,卖家一脸不耐烦,挥挥手说,“没有没有,怕有问题别在我这儿买了”。
    在另一间大厅里,记者提出同样的要求,商家一脸警惕,表示虽然有合格证但是不能随便给顾客看,记者要求3次均遭拒绝。旁边的一位买家劝告记者,称自己是饭店采购员,已经买了两三年菜了,从来没看过合格证,应该没有问题。
    在精品菜批发市场,记者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辗转4家店面,依然无缘见一眼传说中的检测合格证。
    该批发市场的一杨姓工作人员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市场上每天的蔬菜上市量为1400万公斤,水果上市量为1500万公斤,实现全部检测是不现实的,只能对农产品进行抽检。
    据他介绍,运送农产品的车辆在每天进入市场的时候,需要出示当地农业部门的检测证明、无公害证明或检疫证明,证书合格者才允许进入市场。同时还会登记车号车主以及农产品品种等产地证明,“我们还是鼓励当地农业部门做好检测,这样可以实现双保险”。
    农产品进入市场后,市场工作人员会不定时进行抽样检测,“对于蔬菜水果主要是看农残,对于肉类主要是检查瘦肉精和注水问题,对于鱼类主要检测孔雀石绿的含量。”他说。
    通过检测的农产品,市场工作人员会根据车主和车牌号发放检测合格证,即放心菜证,如果检测不合格,市场会向工商部门举报,然后将不符合标准的商户清除出市场。
   “现在我们市场存在的困难主要是追溯问题,这也是农业方面的难题。”他介绍,“如果农产品出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进门登记的车号、车主追溯到上个源头,如果是蔬菜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出现问题相对容易溯源,但由于很多农产品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集上来的,就算找到车主也不容易找到具体是哪一户的农产品出现了问题。”
    国内检测方法尚存漏洞
    国外可检测400种农药
    马小川是北京市朝阳区农委下属植物保护检疫站的一名质检员,毕业于北京农科院,从事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6年之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对蔬菜生产基地和市场的蔬菜进行抽样检测,为城市的食品安全把好第一道关口。
    马小川介绍,现行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农药残留速测方法,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并不能检测出具体含有哪类农药。“这也存在一定的漏洞,这种检测方法就不适用检测韭菜”。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昆仑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相对于国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方法还有一定的不足”,例如,日本对农残要求非常高,能够进行400种到500种的农药检测,但中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今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依法遏制和从严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这是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整治方面打出的又一记“重拳”。
    而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马小川反复提到确保食品安全要“预防为主”的概念。
    这种观念与专家的看法相一致。今年5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小松在参加“食品安全·信誉与责任”高端论坛时指出,食品安全的首要之义就是预防为主。
    专家认为,防患于未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着重抓好食品源的监管工作。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协秘书长陈舒的观点值得关注:香港的食品市场为何比较安全,就是因为建立了严格的食品源头检验、监督制度,内地也应该“尽快建立食品溯源制度”。(法治周末)

 

上一篇:广西凤山20多名小学生疑出现群体性癔症

下一篇:我国多种农产品涨价冲击相关出口企业

相关资讯:
专家:我国遏制微生物耐药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什么是微生物耐药?生活中如何预防?专家解答
上海专家研究证实溶瘤腺病毒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治疗机会 我国农业专家研究提出根际微生物组分类应用策略
面对面丨如何科学应对本轮呼吸道疾病?专家解答 馒头冷冻时间太长会滋生“一类致癌物”?专家回复来了
当前新冠病毒流行情况怎样?病毒呈现怎样的特点? 听听专家怎么说→ 世卫组织降低新冠响应级别,专家:对新冠病毒的监测和研究不会停止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验方法专家共识 专家谈注射问题疫苗有何后果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