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新闻资讯
 首页 - 资讯

【健康科普】你中招药物“耐药性”了吗?黔南州中医院开展“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宣传活动


录入时间:2023-11-30 10:43:11

  为提高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和了解,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将每年 11 月的第三周定为 "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11 月 20 日 -11 月 24 日,黔南州中医医院药学党支部及相关科室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旨在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健康意识,宣传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群众与医护人员对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安全用药科学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随时问推移发生变化,不再对药物产生反应时,便会出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本次宣传活动以 " 共同防止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 为主题,通过播放宣传视频、现场展示宣传海报、发放相关科普宣传资料、面对面与患者沟通交流等方式围绕本次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主题,对医院职工、患者进行了宣传、科普工作。向广大市民详细解读了日常生活中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存在的误区,引导大家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在黔南中医医院药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工作也纳入到了医院日常工作中,药学部通过参与临床诊疗活动,辅助临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全院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进一步提升,监测结果显示,多项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指标不断优化,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耐药形势总体平稳向好。


延伸阅读:

(一)什么是 " 抗微生物药物 "?

  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或繁殖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

(二)为什么会出现微生物耐药?

  如果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抗微生物药物不再有效,或者药效减弱,就会出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并使感染更难治疗且增加疾病传播、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超级细菌 "、" 超级真菌 " 不断涌现,都是被药物喂出来的超级耐药菌。微生物耐药,将导致人类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误用和过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弃置于厕所、垃圾桶或垃圾场的未使用药物,其释放会加剧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人类排放未被降解的药物和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加剧了环境中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三)抗微生物药物用药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抗菌药物=消炎药、感冒药。抗菌药物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很多炎症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比如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病毒或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其中约 90% 的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感冒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属于滥用。

  误区二:贵的药物比便宜的好,新的药物比老的好。抗微生物药物无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要因病、因人选择合适的药物。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而且新的抗微生物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药发生了耐药,如果老药有疗效,应当使用老药治疗。

  误区三:频繁更换抗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药物治疗起效需要一定的疗程,如果使用某种药物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是否疗程不足,频繁更换品种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误区四:盲目增减剂量,症状缓解就随意停药。盲目加量可能不会增加药物疗效,反而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另外抗微生物药物的治疗有一定的疗程,如果治疗一有效果就停药的话,可能导致病情反复,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容易促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四)预防耐药性,我们该做什么?

  牢记四不原则:不随意购买抗生素,不自行选择抗生素,不任意服用抗生素,不随便停服抗生素。


来源: 黔南州中医医院综合网络

提醒:本文章所有内容均来源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修改,特此声明!


 

上一篇:小小微生物竟是重要战略资源?

下一篇:上班前VS下班后洗杯子,哪个更健康?想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步骤别做错!

相关资讯: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