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食用油想涨价 为什么发改委挨骂? 2008-04-03
2008-4-3 16:53:44
光明、三鹿两大牛奶品牌获批涨价后,国家发改委昨日又批准了金龙鱼食用油的提价申请。有报道称,该品牌5L装调和油在广州将涨价20元,玉米油约涨10元,花生油涨幅还无法预估,这次涨价将在10天后见效。而就在昨天,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却显示,受原料价下跌影响,上周食用油零售价格比前一周下跌0.1%,为春节后首次回落。同样在昨天,海嘉里方面表示,由于最近原料油行情波动大,提价事宜还没最后确定。
观点(1)
盛大林:发改委缘何被讽为“涨价委”
虽然金龙鱼涨不涨价还未确定,但是国家发改委未对金龙鱼食用油提价申请提出异议已是事实。昨天这一新闻被各大网站放在了显著位置,并引来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很多网友在网页的后面留言,而网友们的矛头所向并不是申请涨价的企业,而是批准涨价的国家发改委。有网友戏称“发改委已经成了‘涨价委’”……
企业涨价,为什么发改委挨骂?
应该说网友们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自从年初国家发改委启动物价临时干预措施之后,很多公众就把抑制涨价的希望寄托到发改委的身上,他们希望行政干预能够摁住物价。然而,希望很快就变成了失望——国家发改委接二连三地批准了几家特大食品企业的涨价申请。
看到网友们的讽刺,国家发改委及其工作人员一定感到万分的委屈。原料价格涨了、运输价格涨了、包装价格张了、人力价格涨了……总之,成本涨了很多,价格出现倒挂。人家企业的提价申请理由充分、符合实际,我们发改委有什么理由不批准呢?
也许有人要说,目前物价上涨过快,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既然启动了价格干预措施,那就应该硬起手腕。且不说产品定价是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即使强行压住某种产品的价格,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企业的选择只能是减少产量,甚至停止生产,其结果必然是产品的短缺并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以前是企业自主涨价,现在是政府批准涨价。因此,发改委成为众矢之的,也是顺理成章的。在一定程度上,国家发改委是“引火烧身”。其实,早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出台之初,就有人指出发改委的这种做法是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不符合市场规律,也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
诚然,发改委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上的调控,而不能随便运用行政手段对微观经济进行干预。就平抑物价来说,政府应该做的是:依法打击非法价格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严格控制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范围内的商品价格,比如水、电、气、暖价格,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批准涨价;同时,运用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从而抑制价格过快上涨,比如在猪肉因供不应求大幅涨价的情况下,大力扶持饲养业、扩大生猪供应等。
日前发布《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中,稳定物价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耐人寻味的是,这份对物价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的《要点》,偏偏对两个多月前才启动的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只字未提,这是否意味着对这一措施也已经“不待见”了呢?
观点(2)
毕舸:限价令为何限住企业限不住市场
年初,针对物价上涨迅猛、民众生活压力骤然加大的现象,不少地方相继出台了限价令,要求对涨幅过快的行业或企业进行监管。应当说,限价令的出台本意是好的,即有关职能部门希望通过对市场失灵时的适当介入,打击囤积居奇、人为垄断等现象,防止物价猛虎伤害民生肌体。
但是,限价令面临的最大尴尬,在于如何去清晰界定成本主导下的市场自发涨价以及集体预谋下的暴利谋取行为?这两者的边界有时是如此模糊,以至于最精明的经济学家也不断提醒要谨慎而为。应当说,去年出现的物价波动,更多在于基础资源价格的大幅度攀升,引发了下游关联产业的“蝴蝶效应”。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的紧缺商品囤积现象,也来自于经济人理性的本能反应,囤积这些商品一来可以防止未来断供,保证货源相对充足,二来可以在可预期的更高价位售出,这也符合 “市场价高者得”的经济规律。
更应看到的是,一个加入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国家,其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变动,是和整个世界紧密相连的。以此次食用油提请涨价为例,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进口大豆 (食用油主要榨油原料)最多的国家之一,却没有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供需关系中还是供方占了上风,当国际大豆的价格发生变化,国内食用油价也就不可逆转地呈现上涨趋势。
对内是农产品供应链条近年来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目前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下降,也直接导致了产量降低下的市场供应紧张。对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下的互动效应明显,中国尝试以比较优势理论来达到利润产出率的提升—— 以国内更具优势的玉米出口换取外汇,再获得相对便宜一些的大豆,从而达到贸易剪刀差,这虽然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利益,却难以避免对某个行业的直接与简洁影响,并随后扩散到民生层面。
因此,限价令不能一味抑制企业乃至行业的涨价诉求,尤其是经过市场充分竞争洗礼的行业,毕竟市场因供需关系、原料价格等因素影响,必然会反馈到销售价格这个终端环节。
反思 “限得住企业限不住市场”的限价令,需要调整管理思路,采取更符合市场规律的疏导结合举措,比如通过不断提高员工最低工资,给予低保户等弱势群体以更多生活补贴,来强化其抗风险能力。同时在紧急状况下动用政府储备物质投放市场,保证市场供应与政府公共服务两个层面的协调,这也许是比单纯的限价令更有效的政府调控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