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肠埃希氏菌术语和定义的描述更改
旧版本的标准中大肠埃希氏菌描述为IMViC(靛基质、甲基红、VP、柠檬酸盐利用)试验为“++--”或“-+--”,新标准则改成了“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能分解5-溴-4-氯-3-吲哚-β-D-葡萄糖醛酸苷,在胰蛋白胨胆盐X-葡萄糖醛酸苷(Tryptone BileX- glucuronide,TBX)琼脂上形成蓝绿色菌落,”这样更改的目的也是后面鉴定方法的更改。相比较于IMViC试验,新标准以是否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做为鉴定依据,在试验操作上更为简单明了。但需注意新标准在检验原理上的备注描述:“绝大多数大肠埃希氏菌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但大肠埃希氏菌O157等菌株没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另外,肠杆菌科内一些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菌株也具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这代表实际检验中有漏检的可能,一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因不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TBX培养基上不会有显色反应。还有少数沙门和志贺氏菌等菌株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TBX上则会出现与大肠杆菌相同的蓝绿色菌落,但这些菌在EC肉汤中44.5℃培养通常不会有产气现象,因此一般不会干扰最终结果。
2.LST和EC肉汤培养时间更改
旧标准中培养时间为48小时,新标准改为了24-48h,意味着在24h时如果观察到了产气的结果即可进行下一步,出现阳性结果可以缩短检验周期。
3.鉴定方法改变
旧标准中在EC肉汤出现产气结果后,需先转接EMB平板,再使用营养琼脂纯化,然后再做IMViC生化和革兰氏染色鉴定,需要3天时间,且项目繁琐。新标准则直接划线TBX平板进行鉴定,又简单又省时间。
4.MPN计数法贝类产品方法改变及附录C的增加
新标准中对于贝类产品的MPN法检验由每个稀释度接种3管改为了接种5管,总共需接种15管(其他样品一般是接种9管),提高了灵敏度和准确度,同时新增了附录C供贝类产品的检验结果查找。
5.TBX琼脂替换VRBA-MUG平板
在原理上,TBX琼脂和VRBA-MUG培养基是相同的,都是利用了大肠埃希氏菌含有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特异性分解底物产生特征性反应。但在实际使用中,VRBA-MUG则需借助紫外灯观察荧光反应,有时候一些样品也会有荧光反应,或者菌落混杂导致荧光现象不清晰,计数比较困难。而TBX琼脂在使用上则更为方便,不需要借助紫外灯,样品一般不会造成干扰,可直接计数蓝绿色菌落。
6.结果计算和报告
旧标准选择“10-100CFU”菌数的平板,新标准则改成了15-150CFU菌数的平板,相对结果更为准确,在进行结果报告时,增加了更详细的说明,便于计算和报告。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