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破伤风梭菌,本文将继续为大家介绍厌氧芽孢梭菌属的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中,能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是严重创伤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一、生物学性状
1.大小、形态与染色: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状,大小为(0.6~2.4)μmX(1.3~19.0)μm,无鞭毛,在人或动物内可形成明显的荚膜。芽孢呈椭圆形,比菌体细,位于次极端。
2.培养特性:厌氧,但不十分严格。20~50℃均能旺盛生长,在其最适合生长温度42℃时,繁殖周期仅为8min,因此常超过其他混合感染的细菌而占主导地位,有助于分离培养。在血平板上,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时由θ毒素引起的完全溶血,外环是由α毒素引起的不完全溶血。在卵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是由卵磷脂酶(α毒素)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因α毒素被抗毒素中和,故不出现浑浊,此现象称Nagler反应,为本菌特点。
本菌代谢活跃,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在庖肉培养基中分解肉渣中糖类而产生大量气体。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氢气和二氧化碳),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气势凶猛称为“爆裂发酵”现象,为本菌鉴别的主要特征。此外,能液化明胶,硫化氢试验阳性,卵磷脂酶阳性。
3. 分型:根据4种主要毒素的不同抗原性,将其分为A,B,C,D,E,5种血清型。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可引起坏死性肠炎。
二、致病性
1. 致病物质:产气荚膜梭菌有荚膜,能产生侵袭性酶和多种外毒素,有些外毒素即为侵袭性酶。4种主要毒素中,α毒素(卵磷脂酶)最重要,5种血清型均能产生,以A型的产量最大。此外,很多A型和少数C\D型菌株能产生肠毒素,为蛋白质,能耐受肠道中蛋白酶作用,但不耐热。其作用机制是整段肠毒素肽链嵌入回肠和空肠上皮细胞膜,破坏膜离子运输功能,改变膜的通透性,引起腹泻。近年还发现肠毒素可作为超抗原,大量激活外周T细胞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参与致病作用。
2. 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60%-80%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多见于战伤、伤口污染的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治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类似,即伤口形成厌氧环境。窗口内常伴有水肿杆菌、败毒杆菌及溶组织杆菌等厌氧芽孢杆菌混合感染。本病潜伏期短,一般仅为8-48h,病菌除产生多种毒素外,还具有在体内可形成荚膜和繁殖周期短等特点,使该病发展迅速,病情险恶。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由细菌产生的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DNA酶等具有分解破坏作用,使病菌易穿过肌肉结缔组织间隙,侵入周围正常组织,发酵肌肉和组织中的糖类,产生大量气体,造成气肿;同时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分渗出,局部水肿,进而挤压软组织和血管,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坏死。严重病例表现为组织胀痛剧烈,水气夹杂,触摸有捻发感,最后大块组织坏死,并有恶臭。细菌产生的毒素和组织坏死的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还可引起毒血症、休克等。
(2)食物中毒:主要由食入被A型产气荚膜梭菌大量污染的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而引起。潜伏期约10h,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发热、无恶心呕吐。1~2天后自愈。如不进行细菌学检查通常难确诊。
(3)坏死性肠炎: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β毒素引起。此病发病急,有腹痛、腹泻及血便。要注意与菌痢、出血性肠炎相区别。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