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法
1.磷酸钙沉淀法(Calcium Phosphate)
原理:将质粒DNA与CaCl2混合形成DNA-Ca2+复合物,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后生成μm级的磷酸钙/DNA沉淀颗粒;这些颗粒被细胞吞噬后,DNA进入细胞。
优点:成本低,操作简单。
缺点:转染效率受pH、沉淀时间、细胞类型等因素影响;对某些敏感细胞毒性较高。
2.阳离子脂质体法(Lipofection)
原理:将质粒与带正电荷的脂质体(liposome)混合,形成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利用脂质体可与细胞膜融合或内吞的特点,将外援DNA递送到胞内。
优点:操作简单,转染效率较高;适用细胞种类多,对多种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均有效;商业试剂使用便捷。
缺点:成本相对较高;对某些细胞(如原代细胞)效率较低;对部分细胞可能有一定毒性。
3.聚合物法(Polymer-based)
原理:利用聚合物带正电,与DNA形成纳米级复合物,通过吸附、胞吞等途径进入细胞。
常用载体:聚乙烯亚胺(PEI)、DEAE-葡聚糖(DEAE-dextran)等
优点:PEI成本低、易制备;DEAE-dextran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悬浮细胞。
缺点:PEI可能对细胞有较强毒性,需优化聚合物分子量和N/P比;DEAE-dextran的转染效率一般低于脂质体。
4.纳米颗粒法(Nanoparticle-mediated)
原理:DNA或siRNA固定于纳米颗粒表面,通过静电或共价键结合,利用纳米颗粒对细胞的亲和性及辅助物理手段(如磁场)增强胞吞。
常用载体:金纳米颗粒、磁性纳米颗粒等。
优点:可实现靶向、可控转染;材料降解性良好,对细胞毒性小。
缺点:纳米材料合成及表征复杂;受细胞类型影响较大。
二、物理法
1.电穿孔法(Eletroporation)
原理:对细胞施加高压电场,利用高压电脉冲在细胞膜上形成微孔,DNA分子从孔隙进入胞内;移除电场后,细胞膜恢复。
优点:转染效率高,适用于多种细胞,包括原代细胞和干细胞;无化学试剂残留。
缺点:细胞存活率依电压、电容、细胞类型而异,需要系统优化;设备成本较高。
2.显微注射(Microinjection)
原理:使用毛细管在显微镜下将DNA直接注射到细胞核或胞质中
优点:定位精确、效率高;适用于难以转染的单个细胞或胚胎。
缺点:操作计数要求高、耗时耗力;难以大规模应用。
3.基因枪法(Biolistic or Gene Gun)
原理:利用高压气体将包裹DNA的金属微粒(通常为金或钨)穿透细胞膜,使得DNA随微粒共同进入细胞。
优点:可用于植物细胞及难以培养的细胞;无需载体化学试剂。
缺点:设备昂贵;对细胞损伤较大,转染效率随细胞类型波动。
三、病毒介导法
1.腺相关病毒(AAV)
原理:利用重组AAV载体包装表达模块,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进入细胞,并在细胞核中形成外染色体DNA,进行基因表达。
优点:低免疫原性、可长期表达;多种血清型可用于不同组织。
缺点:可承载片段小;制备工艺复杂。
2.慢病毒(Lentivirus)
原理:利用HIV衍生的慢病毒载体包装表达基因,经受体介导后进入细胞逆转录并整合如宿主基因组,实现稳定表达。
优点:转染效率高;能感染分裂及未分裂细胞;可稳定整合表达。
缺点:潜在安全隐患,需二/三及生物安全实验室;包装流程较复杂。
3.腺病毒(Adenovirus)
原理:利用改造过的腺病毒载体携带表达元件,通过CAR等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形成外染色体DNA实现高表达。
优点:高滴度易制备;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安全性较好。
缺点:表达持续性有限;易诱发细胞免疫反应。
四、各方法比较
方法 类别 |
典型 代表 |
转染 效率 |
细胞 毒性 |
应用 范围 |
稳定/ 瞬时表达 |
化学法 |
Lipofectamine,PEI |
中高 |
中高 |
常规贴壁、悬浮细胞 |
瞬时/可稳定 |
物理法 |
电穿孔、显微注射、基因枪 |
高 |
中高 |
原代细胞、干细胞、植物细胞 |
瞬时/可稳定 |
病毒介导法 |
AAV、慢病毒、腺病毒 |
高 |
低中 |
体内、体外多种细胞类型 |
可稳定 |
五、总结
若追求高效率且规模化,可优先考虑阳离子脂质体或电穿孔;若需长期稳定表达,推荐使用慢病毒或AAV载体;对于单细胞精确操作(如胚胎操作),可采用显微注射。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培养基中的糖类及其对微生物的作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