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标准菌株的管理需遵循系统化、规范化的流程,确保菌株的可溯源性、活性稳定性及生物安全。核心管理要点如下:
1、来源要求
必须从国家或国际认可的保藏机构(如CMCC、ATCC)获取标准菌株或可溯源的商业派生菌株,并保留采购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
2、验收流程
接收时核查菌株名称、编号、数量、代数、包装完整性,记录接收日期、来源及接收人,立即按规定温度储存(通常为-80℃或液氮环境)。
1、复苏操作
按供应商说明或已验证方法复苏,首次活化需使用非选择性琼脂培养基(如TSA/NA),避免液体培养基。特殊菌株(如副溶血弧菌)需预增菌处理。
2、纯度与特性确认
(1)纯度验证:平板划线观察菌落形态均一性,结合革兰氏染色镜检。
(2)特性确认:通过生化反应(如API鉴定)、选择性培养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甘露醇氯化钠培养基显黄色)或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1、传代次数限制
干标准菌株为F0代,传代(含任何形式转种)不超过5代,防止遗传变异。
2、保存方法
(1)短期保存:平板4℃保存(≤1个月)或斜面冷藏(≤半年)。
(2)长期保存:
磁珠法/甘油冷冻法:菌悬液与10%~15%甘油混合或吸附磁珠,-80℃保存(1~3年)。
冷冻干燥法:适用长期保存(>10年),但需专业设备。
储存容器:双人双锁管理,标签注明菌株信息及代数。
1、工作菌株管理
由标准储备菌株制备,每周或每月转种1次,使用后不得重复冻存。
用频率高时需定期更换(如每周更新),避免污染或活性下降。
2、安全销毁
废弃菌株需高压灭菌(121℃, 30min),双人监督并记录销毁信息(名称、数量、日期)。
1、期间核查
定期验证菌株活性(如接种非选择性培养基)及特性(生化反应),每年至少1次。
2、全流程记录
涵盖接收、复苏、传代、保存、使用、销毁等环节,确保可追溯。
高致病性菌株需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行双人管理、专用保存设备及应急预案。操作需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废弃物料严格灭菌。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培养基中的产气现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