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简介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是一类能引起人类腹泻的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可通过食品或水源传播,与普通的大肠埃希氏菌非常相似,但由于存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毒力基因,致病机制及感染的症状表现、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分类
根据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携带的毒力基因和致病机制,可分为六大类:
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能够引起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黏附及擦拭性损伤,不产生志贺毒素。
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该菌株与大肠埃希氏菌生化有较为明显差异,无动力,赖氨酸脱羧酶阴性,乳糖发酵阴性(普通大肠埃希氏菌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表现为K/A,不产硫化氢,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与痢疾志贺氏菌相似,能够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引起痢疾样腹泻。
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能产生热稳定肠毒素和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中至少一种,一般引起轻度水样腹泻,也可能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 (Shiga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能产生志贺毒素,引起宿主肠黏膜上皮细胞黏附及擦拭性损伤。
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也被称为大肠埃希氏O157,与普通大肠埃希氏菌生化存在一定差异,该菌通常不发酵山梨醇,无β-葡糖醛酸苷酶,不能分解MUG产荧光,在TBX上不显色,部分菌株无动力,同样可产志贺毒素,致病性强于一般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
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该菌不侵入肠道上皮细胞,但能引起肠道液体积蓄,不产生肠毒素和志贺毒素,部分菌株无β-葡糖醛酸苷酶。
三、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1.分离:由于生长特性及特征与普通的大肠埃希氏菌类似,因此常用麦康凯琼脂和伊红美蓝琼脂进行分离,除EIEC外,其他菌株通常在麦康凯平板上菌落为桃红色,周围有胆盐沉淀环,在EMB平板上为黑色菌落,有或无绿色金属光泽。而EIEC及其他少数不发酵或迟缓发酵乳糖的菌株,在麦康凯平板上通常为无色或淡红色菌落,在EMB上通常为无色或粉红色菌落。对于EHEC,也可使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进行分离,菌落通常为无色或褐色,或使用显色培养基分离。
2.生化初筛:除EIEC外,其他菌株通常在三糖铁琼脂上为A/A反应,EIEC及其他少数不发酵乳糖或迟缓发酵则通常为K/A反应,不产硫化氢,靛基质+,尿素酶-,KCN-。
3.PCR试验:由于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与普通大肠埃希氏菌生化特征高度相似,因此需要通过PCR方法确认菌株体内含有的特定毒力基因进行确认。
4.血清学试验:PCR试验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株可进行血清学试验进行确认。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大肠埃希氏菌O157的分离和鉴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