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菌落回收率是指接种到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实际生长形成可见菌落的比率,通常用于评估培养基性能、检测方法灵敏度或环境样本中微生物的可培养性。其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1.培养基因素
1.1营养成分:
碳源、氮源、维生素等是否满足目标菌生长需求。
某些特殊菌(如苛养菌)需要特定添加物(如血液、血清)。
1.2 pH值:
超出目标菌适宜pH范围会抑制生长(如霉菌偏好酸性,细菌多需中性)。
1.3 选择性抑制剂:
添加抗生素或化学抑制剂(如胆盐、叠氮化钠)可能误伤非目标菌。
1.4 氧化还原电位:
厌氧菌需低氧化还原电位(如添加半胱氨酸、硫乙醇酸盐)。
2.菌株特性
2.1 生理状态:
受损菌(如应激、冷冻、消毒剂处理后的菌)需要复苏时间或特殊培养基。
2.2 生长速率:
快生菌可能掩盖慢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需培养数周)。
2.3 VBNC状态:
部分细菌处于“活的但不可培养”(VBNC)状态,常规培养基无法回收。
3.培养条件
3.1 温度:
偏离最适温度会降低回收率(如嗜冷菌需低温培养)。
3.2 气体环境:
需氧菌、微需氧菌、厌氧菌对氧气需求不同(如空肠弯曲菌需微需氧环境)。
3.3 培养时间:
时间不足可能导致慢生菌未被检出,过长可能因竞争或自溶导致假阴性。
4.样本处理因素
4.1 前处理方式:
均质、过滤、离心等操作可能损伤菌体(如超声波破碎会杀死部分细菌)。
4.2 抑制剂残留:
样本中抗生素、消毒剂等未被中和(如临床样本中的抗生素需用中和剂)。
4.3 稀释度选择:
高浓度样本可能因菌落重叠导致低估,过度稀释可能漏检低丰度菌。
5.竞争与干扰
5.1 杂菌竞争:
样本中优势菌过度生长抑制目标菌(如粪便样本中大肠杆菌抑制病原菌)。
5.2 代谢产物抑制:
某些菌产生的酸、毒素等影响其他菌(如乳酸菌产酸抑制腐败菌)。
6.操作误差
6.1 涂布/倾注技术:
涂布不均匀或温度过高的琼脂导致热损伤。
6.2 计数方法:
人工计数时忽略微小菌落或误判杂质。
提高回收率的策略
1.优化培养基:
针对目标菌选择专用培养基(如军团菌用BCYE培养基)。
添加复苏助剂(如丙酮酸钠修复受损菌)。
2.模拟自然条件:
使用低营养培养基(如R2A)回收环境中的贫营养菌。
3.中和抑制剂:
添加中和剂(如硫代硫酸钠中和余氯)。
4.分阶段培养:
先预增菌(如沙门氏菌用缓冲蛋白胨水),再选择性培养。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夏季食物保鲜与安全指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