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作为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沙门氏菌感染的食源性疾病超1亿例,死亡约15万人。在我国,其引发的食物中毒常年位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前列,对消费者健康和食品行业发展构成显著威胁。本文综述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现状、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为食品安全防控提供参考。
一、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现状
1、污染范围与高发食品
沙门氏菌污染具有广泛性,动物源性食品是主要载体。肉类中,猪肉、牛肉、鸡肉污染率较高,我国部分地区生猪肉污染率达15%-30%,鸡肉甚至超40%,这与畜禽养殖环境卫生、饲料污染及屠宰加工交叉污染密切相关。
蛋类及蛋制品风险突出,蛋壳易因禽类粪便污染携带沙门氏菌,蛋内污染多源于母鸡卵巢或输卵管垂直传播,新鲜鸡蛋污染率约0.5%-5%,因消费量大使其成为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重要诱因。此外,乳制品、水产品及蔬菜也可能因原料、生产环境或交叉接触被污染。
2、污染来源与传播路径
污染来源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源于动物本身,健康畜禽可能无症状带菌,屠宰加工中污染肉品;继发性则出现在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如设备清洗不净、人员卫生不足、储存温度不当等。在全球贸易中,沙门氏菌还可通过进口食品跨境传播,增加输入国防控难度。
二、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传统检测方法以培养法为核心,是国际公认标准方法,含前增菌、选择性增菌、分离培养、生化及血清型鉴定等步骤,准确性高、成本低,可获活菌用于研究,但操作繁琐,需4-7天,难满足快速筛查需求。
GB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考 视频演示-实验操作视频
2、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较为快速方便的检验方法。免疫学技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操作简便、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在24-48小时内完成检测,适用于批量筛查;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10-30分钟即可出结果,适合现场检测,但易受交叉反应影响,灵敏度较低。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核酸检测为核心,灵敏度和特异性更优。聚合酶链反应(PCR)数小时可完成检测,能检出10 CFU/g以下低浓度污染;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可定量分析,提高准确性。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恒温即可扩增,适合基层或现场检测;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致病菌。
3、新兴检测技术有生物传感器技术和质朴技术等。生物传感器技术结合生物识别与信号转换,实现快速实时检测,如纳米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限达1 CFU/mL,响应仅需几分钟。质谱技术(如MALDI-TOF MS)通过蛋白质指纹图谱鉴定细菌,可快速分型,助力污染溯源。
三、应用挑战与展望
1、应用挑战 食品基质复杂,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可能干扰检测,导致假阴/阳性;部分新兴技术成本高,设备和人员要求严,难在基层推广;沙门氏菌血清型超2600种,现有技术对其快速分型能力待提升。
2、未来展望 检测技术将向快速、灵敏、低成本、自动化发展。多技术融合(如免疫富集与PCR结合)可提高低浓度污染检出效率;智能化设备研发将简化操作,如便携式集成装置实现一体化检测。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溯源系统与检测技术结合,可快速定位污染环节,新型前处理技术和生物识别材料研发也将推动检测技术进步。
四、结语
沙门氏菌污染的威胁长期存在,加强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传统方法完善与新兴技术突破提升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提供支撑。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技术向高效、便捷、智能化发展,筑牢食品供应链安全防线。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噬菌体鸡尾酒:对抗耐药菌的新希望
下一篇: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现状及检测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