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一、引言
在实验室、水质监测站或食品加工车间,pH计是衡量溶液酸碱度的“精准标尺”,其读数的可靠性直接决定实验结论、产品质量乃至生产安全。然而,许多使用者往往重视校准却忽视清洗,殊不知“清洗”才是pH计保持精度的第一道防线——若电极表面残留污染物,即便频繁校准,读数仍会出现偏差,长期甚至会损坏电极核心部件,让昂贵的pH计沦为“摆设”。
二、pH计简介
pH计的核心敏感部件是玻璃电极,其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水化凝胶层”,这层薄膜是感知氢离子浓度的关键。当测量不同溶液后,电极表面会残留样品残渣、油污、蛋白质或盐类结晶,这些污染物会堵塞凝胶层的微孔,或与氢离子发生非特异性结合,导致电极响应变慢、读数漂移,甚至出现“假读数”。例如,测量含蛋白质的溶液后若不及时清洗,蛋白质会在电极表面凝固,形成一层隔离膜,后续测量时氢离子无法正常与凝胶层反应,读数误差可能超过0.2 pH单位,而许多实验对pH精度的要求恰恰是±0.01,这种误差足以让实验结果完全失效。
三、正确清洗pH计
正确的清洗方式需根据污染物类型“对症下药”,而非简单用水冲洗。对于常规的盐类残留或水溶性污染物,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缓慢冲洗电极表面即可,冲洗后需用干净的滤纸或无绒布轻轻吸干水分,注意不可擦拭——摩擦会破坏脆弱的水化凝胶层。若电极接触过油污、油脂类样品,需用0.1 mol/L的稀盐酸或中性洗涤剂浸泡1-2分钟,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避免油污在电极表面形成顽固膜层。针对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污染,需用胰蛋白酶溶液或1%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浸泡10-15分钟,让酶或表面活性剂分解大分子,之后再用去离子水彻底冲洗,防止残留的试剂影响后续测量。
四、pH计清洗后维护
清洗后的维护同样关键,这是延长pH计寿命、保持精度的“后半程保障”。每次清洗完毕,需将电极浸泡在3 mol/L的氯化钾(KCl)溶液中,而非干燥存放——干燥会导致水化凝胶层脱水收缩,再次使用时需重新浸泡数小时才能恢复响应能力,频繁干燥会直接缩短电极寿命。日常存放时,电极应远离高温、强光和强磁场环境,避免玻璃电极受冲击破损;若长期不用(超过1个月),需将电极从仪器上取下,单独浸泡在KCl溶液中,定期更换溶液,防止细菌滋生污染电极。
此外,定期检查电极状态也是维护的重要环节。每次使用前观察玻璃电极是否有裂纹、气泡,若电极头部出现白斑(盐类结晶),需用去离子水浸泡溶解后再使用;参比电极的液接界(通常是陶瓷芯或纤维塞)若出现堵塞,可用细针轻轻疏通,或浸泡在饱和氯化钾溶液中活化。校准环节也需配合清洗进行——校准前必须清洗电极,避免前一次样品残留影响标准缓冲液的浓度,导致校准失败。
五、认识误区
许多使用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定期校准,清洗不及时也没关系”。事实上,校准的作用是修正电极的系统误差,而清洗是消除“外部干扰”,若电极表面附着污染物,校准过程中标准缓冲液的氢离子同样无法正常与凝胶层反应,校准结果本身就是不准确的,后续测量自然会持续出错。数据显示,因清洗不当导致的PH计故障占总故障的60%以上,而规范清洗的电极,其使用寿命可从1-2年延长至3-5年,既减少了更换成本,也避免了因读数误差造成的实验损失或生产事故。
六、正确清洗、科学维护
pH计的精度,藏在每一次细致的清洗与维护中。它不是“用完即放”的工具,而是需要精心呵护的“精密传感器”——正确清洗是保护其核心功能的第一道屏障,科学维护是延长其寿命的关键,二者结合才能让pH计始终保持“精准本色”,为实验与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