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海博原创文章——知识拓展->如何做好植物组培试验:不同波长光源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上)

如何做好植物组培试验:不同波长光源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上)

郭鹏
录入时间:2025/11/4 16:19:10 来源:青岛海博生物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应用于植物快繁、品种改良、次生代谢物生产等领域。在植物组培过程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对培养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及生理代谢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光照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物质基础,还通过光信号调控植物的基因表达、酶活性及细胞分化,是组培体系优化的核心调控因子之一。不同于自然光照的复杂性,组培环境中的光源需人工调控,因此科学选择光源类型、优化光参数(光强、光周期、波长),对提高组培苗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将系统分析植物组培试验中光源选择的关键要素,深入探讨不同波长光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为组培试验的高效开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植物组培试验中光源选择的核心要素

  光源选择的核心要素包括光强、光周期及光源类型,三者共同决定光照环境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组培物的生长状态。

(一)光强:光合作用与光胁迫的平衡

  光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接收的光能量,常用单位为μmol/(m2・s)(光合有效辐射,PAR,波长400nm -700nm)。在植物组培中,光强的选择需避免“过强”或“过弱”:

  光强不足:会导致组培苗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碳水化合物合成减少,出现徒长(茎秆细长、节间变长)、叶片黄化、叶绿素含量降低等问题,同时根系发育受阻,移栽成活率下降。例如,烟草组培苗在光强低于50μmol/(m2・s)时,叶片光合速率仅为最适光强的30%,且根系鲜重显著降低。

  光强过高:则会引发光胁迫,导致叶绿体结构破坏、光合酶活性抑制,同时促进活性氧(ROS)积累,造成细胞氧化损伤,表现为叶片灼伤、褐化,甚至培养物死亡。

  不同植物及培养阶段对光强的需求差异显著: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通常需较低光强(20μmol/(m2・s)-50μmol/(m2・s)),部分植物(如马铃薯)甚至需黑暗条件以促进愈伤形成;芽分化及幼苗生长阶段需中等光强(80μmol/(m2・s)-150μmol/(m2・s)),以满足光合作用与形态建成需求;而多肉植物、药用植物(如铁皮石斛)的壮苗阶段,需较高光强(150μmol/(m2・s)-250μmol/(m2・s)),以促进叶片增厚、多糖积累。因此,组培试验中需通过梯度试验确定“最适光强”,实现光合作用效率与光胁迫风险的平衡。

(二)光周期:生理节律与生长效率的调控

  光周期是指一天中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周期,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节律(如光合节律、激素合成节律)及生长发育进程(如开花诱导、休眠解除)。在植物组培中,光周期的调控需遵循以下原则:

  匹配植物光周期特性:短日照植物(如菊花、大豆)的组培苗,需设置8h-10h光照/14h-16h黑暗周期,以避免徒长、促进花芽分化;长日照植物(如小麦、萝卜)则需14h-16h光照/8h-10h黑暗周期,以促进营养生长、抑制休眠;中性日照植物(如番茄、黄瓜)对光周期不敏感,通常设置12h-14h光照/10h-12h黑暗周期,即可满足生长需求。

  结合培养目标调整:若以“增殖”为目标(如草莓组培苗快繁),需延长光照时间(16h光照/8h黑暗),以提高光合产物积累,促进侧芽萌发;若以“生根”为目标(如月季组培苗生根),则需适当缩短光照时间(10h-12h光照/12h-14h黑暗),因黑暗环境可促进生长素(IAA)合成,诱导根原基形成。

  避免极端光周期:持续光照(24h光照)会导致植物光合机构“疲劳”,光合速率下降,同时打破激素平衡(如赤霉素含量升高),引发徒长;而持续黑暗则会导致叶绿素降解、光合作用停滞,培养物因“饥饿”死亡。

(三)光源类型:效率与功能的兼顾

  组培试验中常用的光源包括传统光源(荧光灯、高压钠灯、白炽灯)与新型光源(发光二极管,LED)。不同光源的光谱特性、能量效率及使用寿命差异显著,直接影响组培成本与培养效果:

  传统光源的局限性:荧光灯光谱较宽(400nm-700nm),但能量效率低(光效约50lm/W -80lm/W),且发热量大,易导致培养环境温度升高;高压钠灯光强高,但光谱集中于黄橙光(580nm-620nm),蓝光(400nm-500nm)比例不足,易导致组培苗徒长、叶片变薄;白炽灯光谱以红光(620nm-760nm)和红外光(>760nm)为主,蓝光缺失,且能量效率极低(光效约10lm/W-20lm/W),已逐渐被淘汰。

  LED光源的优势:LED光源具有光谱可调(可定制单一波长或组合波长)、能量效率高(光效约100lm/W-150lm/W,是荧光灯的2-3倍)、发热少(冷光源,避免温度胁迫)、寿命长(约50000h,是荧光灯的5-10倍)等优点,已成为现代组培光源的首选。

  选择光源类型时,需综合考虑培养目标与成本:若开展基础研究(如单一波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需选择可调节波长的LED光源;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如组培苗快繁),则需选择高能量效率的组合波长LED光源(如红蓝组合、红蓝光+远红光组合),以兼顾生长效果与成本控制。


二、不同波长光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制

  植物通过光受体(如光敏色素、隐花色素、向光素)感知不同波长的光信号,进而调控光合作用、激素代谢、细胞分化等生理过程。不同波长光源(紫外光、蓝光、绿光、红光、远红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特异性,其作用机制与生理效应如下:

(一)紫外光(UV,200nm-400nm)

  紫外光根据波长可分为UVC(200nm-280nm,短波紫外)、UVB(280nm-320nm,中波紫外)与UVA(320nm-400nm,长波紫外)。由于UVC被臭氧层完全吸收,自然环境中以UVB和UVA为主,而组培环境中紫外光需人工添加,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抑制生长与损伤作用:UVB辐射可破坏植物DNA结构(如形成嘧啶二聚体),抑制光合酶(如Rubisco)活性,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同时,UVB可促进乙烯合成,加速叶片衰老、脱落。

  诱导次生代谢物积累:紫外光(尤其是UVB和UVA)可激活植物的“防御机制”,促进次生代谢物(如黄酮类、酚类、生物碱)合成,这些物质不仅能增强植物对紫外光的抗性,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因此,紫外光在组培中的应用需“适度”:若以“壮苗”为目标,需避免紫外光过量;若以“次生代谢物生产”为目标(如药用植物组培),可适当添加低强度紫外光(UVB强度5μmol/(m2・s)-10μmol/(m2・s),UVA强度10μmol/(m2・s)-20μmol/(m2・s)),以提高活性成分含量。

(二)蓝光(400-500nm)

  蓝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光合有效辐射之一),同时通过隐花色素(CRY1、CRY2)和向光素(PHOT1、PHOT2)调控植物的形态建成与生理功能,其核心作用包括:

  抑制徒长,促进壮苗:蓝光可抑制赤霉素(GA)合成,促进生长素(IAA)分解,从而缩短茎秆长度、增加茎粗,形成“矮壮型”组培苗。例如,黄瓜组培苗在纯蓝光照射下,株高较白光对照组降低50%,茎粗增加30%,且叶片厚度提高25%,有效增强了幼苗的抗逆性;

  促进叶绿体发育与光合色素合成:蓝光可调控叶绿体相关基因(如rbcL、cab)的表达,促进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形成及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调控气孔开闭与物质运输:向光素在蓝光照射下被激活,可促进气孔开放,增加CO2进入叶片的速率,同时促进光合产物(如蔗糖)从叶片向根系或其他器官运输,改善组培苗的营养分配。

(三)绿光(500nm-600nm)

  长期以来,绿光被认为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低效光”(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率较低,约为红光的1/3),但近年研究表明,绿光在植物生长调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核心功能包括:

  补充光合作用,提高光利用效率:虽然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较弱,但植物叶片中的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色素可吸收绿光,并将能量传递给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此外,绿光可穿透叶片深层组织,被下层叶片吸收,提高整体光利用效率。

  调控植物形态,缓解光胁迫:绿光可拮抗蓝光和红光的形态调控作用,避免组培苗过度矮化。例如,在纯蓝光照射的辣椒组培苗中添加15%绿光,株高较纯蓝光组增加20%,同时叶片舒展度提高,避免了叶片卷曲;此外,绿光可降低强光下活性氧的积累,缓解光胁迫。例如,水稻组培苗在高光强(300μmol/(m2・s))下添加绿光,MDA 含量较无绿光组降低 30%,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影响次生代谢物合成:绿光可通过调控相关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影响次生代谢物的积累。例如,银杏组培苗经绿光处理后,黄酮醇含量较白光组升高25%,而花青素含量降低15%,表明绿光对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具有选择性。

  目前,绿光在组培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其最佳添加比例(通常为10%-20%)需结合植物种类与培养目标确定,未来有望成为组培光源优化的重要方向。

(四)红光(600nm-700nm)

  红光作为光合有效辐射中能量最高的波段之一,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通过光敏色素(phyA、phyB)调控植物的开花、休眠等生理过程,其核心作用包括: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生物量积累:叶绿素对红光的吸收率极高(约为蓝光的2倍),红光照射可显著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与Rubisco活性,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

  调控开花与休眠:红光可通过光敏色素调控开花相关基因(如FT基因)的表达,诱导长日照植物开花,抑制短日照植物开花。例如,拟南芥(长日照植物)组培苗经红光处理(16 h光照/8 h黑暗)后,开花时间较白光组提前10d;而菊花(短日照植物)经红光处理后,开花时间延迟15d。此外,红光可打破植物休眠,促进芽萌发。

  促进生根与养分吸收:红光可促进生长素的合成与运输,诱导根原基形成,提高组培苗的生根率。例如,月季组培苗经红光处理后,生根率较白光组提高 40%,根系长度增加25%;同时,红光可促进根系对氮、磷、钾等矿质元素的吸收,改善组培苗的营养状况。例如,番茄组培苗经红光处理后,根系氮吸收量较蓝光组提高30%,叶片氮含量增加20%。

  红光的作用需与其他波长协同:单独使用红光易导致组培苗徒长(茎秆细长),因此通常与蓝光组合(红蓝比7:3),以平衡光合效率与形态建成。

(五)远红光(700nm-800nm)

  远红光虽不属于光合有效辐射(植物无法利用其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光敏色素(尤其是phyA)调控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其核心作用集中在株高调控与光环境适应。

  调节株高,避免徒长或过度矮化:远红光可通过改变光敏色素的活性状态(Pr→Pfr),调控赤霉素的合成,从而影响株高。

  影响种子萌发与休眠:远红光可抑制种子萌发,而红光可促进种子萌发,二者的平衡决定了种子的萌发率。

  远红光在组培中的应用主要针对“株型调控”,其添加比例需根据组培苗的形态需求调整:若组培苗徒长,可添加低比例远红光;若组培苗过度矮化,可添加高比例远红光,以实现株型的精准调控。


三、总结

  光源作为植物组培中的关键环境因子,其选择(光强、光周期、光源类型)与波长特性直接影响组培苗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及生理代谢。通过科学调控:低光强适合愈伤组织诱导,中等光强适合芽分化与生根,较高光强适合壮苗与次生代谢物生产;长日照促进长日照植物生长,短日照适合短日照植物;LED光源(尤其是红蓝组合光)因光谱可调、效率高,已成为组培光源的主流选择。不同波长光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蓝光抑制徒长、促进叶绿体发育,红光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开花,绿光补充光合、缓解光胁迫,紫外光诱导次生代谢物,远红光调控株高。

  下一期,我们将介绍植物组培试验中光源的应用策略。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微生物发酵的工业应用介绍(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解码微生物的“私人食谱”:营养培养基如何满足特殊菌群的生长需求? 怎么判断pH计需要清洗、如何清洗及注意事项
霉菌计数如何保证结果准确?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如何判断杂菌污染
乳制品是如何腐败变质的 如何降低试验器具和试剂中内毒素含量?
霉菌计数如何保证结果准确? 如何正确选择植物外植体
含酚红培养基该如何灭菌 实验室如何培养厌氧菌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