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海博原创文章——知识拓展->沙门氏菌对禽类养殖的危害及综合防控策略

沙门氏菌对禽类养殖的危害及综合防控策略

秦虹
录入时间:2025/11/11 16:01:29 来源:青岛海博生物

  在禽类养殖产业中,沙门氏菌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致病性细菌,其不仅会对禽类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威胁,还可能通过“禽-蛋-人”的传播链条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给养殖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风险。深入了解沙门氏菌对禽类养殖的影响,并构建科学、全面的防控体系,已成为禽类养殖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


一、沙门氏菌对禽类养殖的多维度影响

  沙门氏菌对禽类的危害具有感染范围广、发病阶段全、危害程度深的特点,其影响贯穿禽类养殖的整个周期,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1、对禽类健康与生存的直接威胁

  沙门氏菌可感染鸡、鸭、鹅、鹌鹑等几乎所有常见禽类,且不同日龄的禽类均易感,其中雏禽的抵抗力最弱,感染后死亡率极高。感染初期,禽类会出现精神萎靡、羽毛蓬松、食欲减退、饮水量骤增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腹泻(粪便常呈白色或黄绿色稀便)、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运动失调等问题。若未及时干预,雏禽的死亡率可达到30%-80%,即使部分雏禽存活,也会因肠道功能受损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成为 “僵禽”,失去养殖价值。对于成年禽类,虽然急性死亡案例较少,但沙门氏菌会在其肠道、肝脏、脾脏等器官内定植,引发慢性炎症,导致禽类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禽流感病毒等),进一步加剧养殖损失。

2、对禽类生产性能的严重破坏

  禽类的生产性能(如产蛋率、蛋品质量、肉禽出栏体重等)是养殖企业盈利的核心指标,而沙门氏菌感染会直接导致生产性能大幅下滑。对于蛋禽而言,感染沙门氏菌后,产蛋率会下降10%-30%,部分严重感染的蛋禽甚至会停止产蛋;同时,沙门氏菌还会影响蛋品质量,导致蛋壳变薄、蛋壳表面出现斑点、蛋黄散黄等问题,降低商品蛋的合格率。对于肉禽,沙门氏菌感染会抑制其生长速度,导致肉禽出栏时间延迟,饲料转化率降低-据相关数据统计,感染沙门氏菌的肉禽,饲料转化率会下降8%-15%,每只肉禽的养殖成本平均增加1-2元;此外,感染沙门氏菌的肉禽屠体还可能出现皮肤充血、内脏粘连等问题,降低屠体的利用率和商品价值。

3、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潜在风险

  沙门氏菌是典型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主要通过“食品链”传播。一方面,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是重要的传播载体-若养殖过程中禽类感染沙门氏菌,屠体在屠宰、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若未严格把控卫生条件,沙门氏菌会残留在禽肉中,消费者食用未彻底煮熟的受污染禽肉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老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受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蛋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部分沙门氏菌(如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可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由感染的种禽传递给种蛋,再通过种蛋传递给雏禽;同时,产蛋过程中,禽类肠道内的沙门氏菌也可能污染蛋壳表面,若消费者食用未清洗或未煮熟的受污染鸡蛋,同样会面临感染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食用受沙门氏菌污染的禽产品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例占食源性疾病案例总数的15%-20%,沙门氏菌已成为影响禽产品食品安全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二、禽类养殖中沙门氏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针对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和危害特点,禽类养殖企业需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管控”的综合防控体系,从养殖源头、饲养过程、检测监测等多个环节入手,最大限度降低沙门氏菌的感染风险。

1、严把“源头关”,切断垂直传播途径

  源头防控是遏制沙门氏菌感染的基础,核心在于控制种禽和种蛋的质量,切断垂直传播链条。首先,养殖企业应选择正规、有资质的种禽场引进种禽,确保种禽经过严格的沙门氏菌检测(如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且检测结果为阴性-对于种禽场而言,需定期对种禽群进行沙门氏菌监测,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抽样检测,发现阳性种禽立即淘汰,防止其通过种蛋传播沙门氏菌。其次,加强种蛋的管理,种蛋收集后需及时进行清洗、消毒(可采用次氯酸钠溶液、过氧乙酸溶液等消毒剂浸泡或喷雾消毒),去除蛋壳表面的污物和病原菌;同时,种蛋储存环境需保持清洁、干燥,温度控制在15℃-18℃,相对湿度控制在70%-75%,避免种蛋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沙门氏菌污染。此外,孵化环节也是源头防控的关键,孵化场需对孵化设备(如孵化器、出雏器)、孵化室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可采用甲醛熏蒸消毒,消毒后通风24小时以上),孵化过程中定期抽样检测种蛋和雏禽的沙门氏菌携带情况,确保出壳雏禽无沙门氏菌感染。

2、强化“过程关”,阻断水平传播途径

  饲养过程中的环境管理、饲料管理、人员管理是阻断沙门氏菌水平传播的核心。在环境管理方面,养殖舍需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清理粪便(建议每天清理1次),避免粪便堆积滋生细菌;每周对养殖舍地面、墙壁、笼具、饮水器、食槽等进行1次-2次消毒(可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等消毒剂),消毒时需确保喷洒均匀,不留死角;同时,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禽类因拥挤导致应激反应,降低抵抗力-一般而言,蛋鸡的养殖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6只-8只,肉鸡的养殖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0只-12只(育肥期)为宜。在饲料管理方面,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原料,饲料加工过程中需添加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霉剂(如丙酸钙、山梨酸钾),防止饲料因霉变滋生沙门氏菌;同时,饲料储存环境需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潮湿导致饲料结块、发霉,储存时间不宜超过 30天。在人员管理方面,养殖人员进入养殖舍前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如更换工作服、工作鞋,手部用碘伏消毒,通过紫外线消毒通道),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养殖舍;若需进入,需按照养殖人员的消毒流程进行操作,且不得携带可能携带病原菌的物品(如肉类、蛋类)进入养殖舍。

3、做好“监测关”,及时发现并处置感染

  定期的检测监测是及时发现沙门氏菌感染、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养殖企业需建立完善的沙门氏菌监测制度,定期对禽类群进行抽样检测-对于雏禽,可在出壳后7天内进行第一次检测;对于育成禽,每2个月检测1次;对于成年蛋禽,每月检测1次;对于肉禽,在出栏前15天进行1次检测。检测方法可采用血清学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等,若检测发现阳性禽类,需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阳性禽类与健康禽类接触;同时,对养殖舍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菌扩散。对于阳性禽类,若感染数量较少,可及时淘汰;若感染数量较多,需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但需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规范,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沙门氏菌产生耐药性。此外,养殖企业还需做好病死禽类的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病死禽类-可采用焚烧、深埋(深埋深度不低于2米,且需在深埋坑内铺设生石灰)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死禽类携带的沙门氏菌污染环境。

4、加强“宣传关”,提升养殖人员防控意识

  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直接影响沙门氏菌防控措施的落实效果,因此,养殖企业需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升其对沙门氏菌危害的认识和防控能力。一方面,定期组织养殖人员参加沙门氏菌防控培训,邀请兽医专家讲解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检测方法、防控措施等知识,确保养殖人员掌握基本的防控技能;另一方面,在养殖舍周边、员工宿舍等区域张贴沙门氏菌防控宣传海报,发放防控手册,通过微信群、宣传栏等渠道及时推送沙门氏菌防控的最新信息,营造“人人重视防控、人人参与防控”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沙门氏菌对禽类养殖的危害不仅体现在经济损失上,还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因此,禽类养殖企业需高度重视沙门氏菌防控工作,将防控措施贯穿于养殖的整个流程。通过严把源头关、强化过程关、做好监测关、加强宣传关,构建科学、全面的综合防控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沙门氏菌的感染风险,保障禽类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性能,还能提升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对禽产品的信心,推动禽类养殖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缓冲体系在培养基中应用

下一篇:丁酸梭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相关文章: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现状与检测技术研究 近岸河流水域微生物检测-沙门氏菌属的测定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条及成套生化鉴定管的使用 沙门氏菌的活化、保存和鉴定
TTB培养基中沙门氏菌不生长的原因分析 沙门显色培养基(第二代)在检测试验中的优势
GB4789.4-2024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新版标准更改详解 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检验-样品处理注意事项
志贺氏、沙门氏菌增菌液 沙门氏菌检验用增菌培养基的选择与应用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