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在生命科学和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培养基是孕育微观生命的“土壤”。通过调配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各类生长因子,来满足不同微生物的独特需求。其中,维生素K1(叶绿酮)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虽然添加量微小,却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培养一些具有特殊代谢途径的微生物时,其作用不可或缺。
一、核心作用:作为凝血酶原合成的必需辅因子
维生素K1最为人熟知的生理功能是在高等动物体内参与凝血过程。这一功能的核心机制,也正是它在微生物培养基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作为γ-谷氨酰羧化酶的辅因子。
某些微生物,特别是部分厌氧或兼性厌氧的细菌,如人类肠道中的重要菌群拟杆菌属 的一些物种,其代谢过程中需要合成一类被称为“依赖维生素K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分子上含有特定的谷氨酸残基,必须经过羧化反应转变为γ-羧基谷氨酸,才能获得与钙离子结合的能力。
维生素K1正是在这个羧化反应中充当了“能量传递者”和“催化循环核心”的角色。 在羧化酶的作用下,维生素K1经历一个从醌式到氢醌式的循环(维生素K循环),在此过程中提供还原当量,驱动谷氨酸残基的羧化。一旦缺乏维生素K1,这一羧化反应便无法进行,导致相应的蛋白质无法活化,进而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在微生物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1.促进特定厌氧菌的生长:
在临床微生物学和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中,分离和培养来自肠道的严格厌氧菌是一项挑战。许多这类细菌自身无法合成维生素K,需要从外界获取。因此,在用于培养拟杆菌、普雷沃菌等菌株的培养基中,如GAM培养基(巯基乙酸盐培养基)或BHI血液琼脂,常规会添加微量的维生素K1(通常与氯化血红素一同添加)。这种补充能显著提高这些菌株的分离成功率和生长速度,是研究肠道菌群生态、致病机制及与宿主互作的基石。
2.参与电子传递与能量代谢:
对于某些细菌,维生素K及其衍生物(如甲基萘醌类,即维生素K2)是呼吸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脂溶性的电子载体,参与跨膜电子传递,尤其是在以延胡索酸盐或硝酸盐作为末端电子受体的无氧呼吸过程中。虽然细菌更常利用自身合成的维生素K2,但在某些条件下,外源添加的维生素K1可以被微生物吸收并转化为其活性形式,或直接模拟K2的功能,从而支持其在无氧环境下的能量生成。
3.模拟宿主环境,研究病原体:
一些病原微生物在感染宿主时,其所处的环境(如血液、组织液)中就含有维生素K。为了在体外更真实地模拟宿主体内的生长条件,研究其在致病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代谢变化,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K1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科学家更准确地理解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并筛选有效的抗菌药物。
三、使用注意事项
在实验室实际操作中,使用维生素K1需要格外注意其理化性质:
溶解性: 维生素K1是脂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水。直接将其加入水基培养基会形成油滴,无法被微生物有效利用。因此,标准的操作方法是先将维生素K1溶解在适当的有机溶剂中(如乙醇或丙酮),配制成高浓度的储存液,再经过滤除菌后,以极低的体积比(例如1:1000或更低)加入到已灭菌并冷却至约50℃的培养基中,并充分混匀。
光敏性与热敏性: 维生素K1对光和热敏感,长时间光照或高温灭菌会使其降解失效。因此,维生素K1储存液应避光保存,且必须采用过滤除菌,绝不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相关产品: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下一篇:如何正确选用非选择性固体培养基
| 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