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遗传性的变异是绝对的,而其稳定性却是相对的。在变异中,退化性的变异是大量的,而进化性的变异却是个别的。在自然条件下,个别的适应性变异通过自然选择就可以保存和发展;在人为条件下,人们也可以通过人工选择法去有意识地筛选出个别的正变体,并用于生产实践中。相反,如不自觉、认真地进行人工选择,大量的自发突变株就会随之泛滥,最后导致菌种的衰退。长期接触菌种的工作人员都会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如果对工作菌种任其自然,不进行纯化、复壮和育种,则菌种就会对你进行“惩罚”,反映到生产或检验工作中,就会持续的低产或不稳产,生化反应结果不典型。
衰退是指某纯种微生物群体中的个别 个体由于发生自发突变,而使该物种原有的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衰退性的量变或质变的现象。具体表现有:
① 原有形态和性状不再典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伴孢晶体变小甚至丧失;
② 生长速度变慢,产生的孢子变少,如细黄链霉菌在 培养基上菌苔变薄、生长缓慢,不再产生典型而丰富的橘红色分生孢子层,有时甚至只长浅绿色的基内菌丝;
③ 代谢产物生产能力下降,即出现负变,这种现象极其普遍,例如藤仓赤霉产赤霉素能力明显下降等;
④ 致病菌对宿主侵染力下降,例如白僵菌对其宿主的致病力减弱或消失;
⑤ 对外界不良条件包括低温、高温或噬菌体侵染等抵抗能力的下降等等。
菌种的衰退是发生在微生物细胞群中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化过程。开始时,在一个大群体中仅有个别细胞发生自发突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而仍一味地接种传代,则群体中这种负变个体的比例就逐步增大,最后会发展成为优势群体,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所以,开始时的“纯”菌株,实际上早已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纯因素。同样的,到了后来,整个群体虽然已“衰退”但也是不纯的,即其中仍有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存在其中。在了解菌种衰退的实质后,就有可能提出防止衰退和进行菌种复壮的对策了。
狭义的 复壮仅是一种消极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而广义的复壮则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地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变个体。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菌种的衰退和复壮(二)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