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加入收藏  |   客服热线:400-0532-596
海博微信公众号
海博天猫旗舰店
微生物技术资料
文章检索
  首页 > 微生物知识->植物组织培养基本知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



录入时间:2011/12/22 9:51:12 来源:互联网

 

20世纪初,Schleiden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191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和美国的Robins在根尖培养中获得了组织培养的成功。

1934年美国的White由番茄根建立了第一个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并于1937年建立了第一个组织培养的综合培养基,定名为White培养基。

GauthererWhiteNobecourt一起被誉为组织培养学科的奠基人。



White1943年发表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专著,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40年代Skoog和崔徵明确了腺嘌呤与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



Miller等人于1956年发现激动素可以代替腺嘌呤,效果可增加3万倍。

 1952年,MorelMartin通过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在大丽花中首次获得无病毒植株。

1960年,Cocking等人用真菌纤维素酶分离植物原生质体获得成功。

1971年,Takebe等在烟草上首次由原生质体获得了再生植株,



1962年印度Guha等人成功地在毛叶曼陀罗花药培养中,由花粉诱导得到单倍体植株,

1960年,Morel提出了一个离体无性繁殖兰花的方法,建立起兰花工业。

1973Carlson等通过两个烟草物种之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我国学者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崔徵、李继侗(玉米根尖培养),罗士韦(幼胚和茎尖培养),李正理(离体胚培养)、王伏雄(幼胚培养)。

 

 

上一篇: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

下一篇:植物组培的实验设备及培养条件(1)

相关文章:
植物组培技术九: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如何做好植物组培试验:不同波长光源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上)
植物生长调节剂八:茉莉酮酸、肌醇和甾醇在植物组培中的作用 植物组培试验中常见的污染源、污染原因及解决办法
植物生长调节剂七:类固醇、水杨酸和氧化氮在植物组培中的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Ⅴ:赤霉素、乙烯、脱落酸及其类似物和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如何正确选择植物外植体 植物组织培养四:细胞分裂素及其类似物与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基Ⅲ:生长素及其类似物与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植物组培成分Ⅱ:有机添加物、渗透势和pH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上商城 | 在线客服 | 联系我们
业务联系电话
   400-0532-596 0532-66087773
   0532-66087762 0532-81935169
邮箱:qdhbywg@vip.126.com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锦汇路1号A2栋
产品技术咨询
  工作日(周一至周六8:00-18:00):
  18562658263 13176865511
  其它时段:13105190021
投诉与建议:13105190021 13006536294
(注:以上手机号均与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