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放线菌 是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已知的抗生素中有45%是放线菌产生的。其中主要集中在链霉菌属,其次是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此外,近年来有许多新抗生素来源于这三个属以外,即所谓稀有放线菌属。
分类
对中国土壤嗜酸放线菌的种群分布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发现:其中的稀有放线菌占约10%,分别属于6个属,其中诺卡氏菌属 (Nocardia)是一优势菌群;链霉菌占90%,在整个链霉菌科的系统发育树上构成7个与已知种不同的进化群
近年来通过放线菌系统学研究,发现了一批新属种 利用现代放线菌多项分类的手段,对210多株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形态特殊或生理特性特殊的稀有放线菌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发现了放线菌1个新科,5个新属和 34个新种,并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
稀有放线菌的分离
分离原理
由于稀有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数量比链霉菌少得多,所以常规的土壤分离方法往往较难分离得到它们。有目的的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工作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一是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抑制链霉菌的生长;二是将土样作适当的处理,杀死土样中敏感的微生物。
由此创造出让不敏感的稀有放线菌生长出来的条件;三是从某些具有特殊微生物区系的土样、水样、动植物残体或活体中分离其特殊的放线菌。这里介绍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马杜拉属与游动放线菌等稀有放线菌的方法
分离器材
(1)马杜拉属放线菌的分离:
1)土壤:选择含放线菌比较多的森林土壤或耕作土壤,风干后过80目或100目筛。
2)抗生素:利福平、卡那霉素。二者均可购买市售的针剂,利福平配成500IU/mL,卡那霉素配成l000IU/ml的原液,过滤除菌,储藏于冰箱中备用。
3)其他器材:土样筛、恒温水浴锅、无菌平皿、恒温培养箱。
4)分离用培养基:见附录三。
(2)游动放线菌的分离:
1)培养基
2)无菌水洋菜(3%)。
分离方法
1)马杜拉属放线菌的分离:
分离方法(混土法)。
取8套无菌平皿,每皿中倒入15mL熔化的水洋菜,凝固后即成分离平板底层。
取上述分离培养基两瓶(250mL二角瓶装培养基50mL)熔化后,置于60℃水浴中,然后向其中的一瓶培养基中加2mL利福平溶液,混匀。向另外的一瓶培养基中加入2mL卡那霉素溶液,混匀。
将上述分离培养基逐一取出,放置片刻,待温度降至55℃左右时.向每瓶中加5mg左右的细土样,迅速摇匀、倾注约5mL于底层平板上.马上荡平成一均匀的薄层。每瓶培养基应倒4个平板。注意分别写好编号。
将所做好的混土平板置于28—30℃恒温箱培养。在二周后、三周后分两次挑菌挑出的菌应在分离用培养基上用划线法进一步纯化,待单菌落长成之后转接斜面,供进一步的筛选与鉴定实验用。
(2)游动放线菌的分离:
分离方法(自然基质诱导法)。
取大约一平匙土壤,放于一无菌平皿中,用适量的无菌水将其淹没。然后取数片煮过的草叶或者某种植物的花粉(如松树花粉、枫香树花粉等),放入水中,让这些物体漂浮在水面土,若水不够.可适当再添一点无菌水。在25—30℃温度下培养4—7d之后,用100×的解剖镜检查水面。
镜检时应采用较强的水平光照,以便发现游动放线菌所产生的在空气与水的界面上形成的孢囊。在这种情况下,孢囊往往表现为白色发亮的泡状,在显微镜操作器下将产生这些孢囊的诱导基质连同孢囊转移到3%的无菌水洋菜平板上。
在解剖镜下切下孢囊并将其小心地在水洋菜平板表面滚动数厘米远的距离。此时,孢囊上基本上无细菌污染。将孢囊连同琼脂块切下来,转到蔗糖察氏琼脂斜面上。25—28℃下培养数天。
如果这些孢囊可以形成无杂菌的小菌落,则把这些菌落转管扩大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