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信息
病毒名称:亨德拉病毒
旧称马科麻疹病毒 (EquineMorbillivirus)
出现时间:1994年9月
出现地点:澳大利亚
传播动物:狐蝠(FruitBat)
病毒发源地
●出现地在澳大利亚东岸昆士兰省首府布里斯班尼近郊的亨德拉镇。一个赛马场发生了一种导致赛马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典型特征是严重的呼吸困难和高死亡率,还表现为人接触性感染,14匹赛马和1人死亡。病原体被分离鉴定后,证明是副粘病毒科家族中的一员,最初被命名为马麻疹病毒,后被命名为亨德拉病毒。
狐蝠
●传播动物狐蝠。亨德拉病毒出现后,当地对5000多只家养动物进行了抗体检测,没发现有抗亨德拉病毒的抗体。后来,调查的目标转到了能在发病地区之间活动的野生动物,发现黑狐蝠、灰头狐蝠、小红狐蝠、眼圈狐蝠等四种狐蝠体内具有抗亨德拉病毒的抗体。此后,又在一只怀孕的灰头狐蝠生殖道内分离到亨德拉病毒。对昆士兰的1043个狐蝠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47%的样本呈亨德拉病毒阳性反应。抗体监测发现狐蝠体内的抗体水平与疾病的地方流行性相一致,预示狐蝠处于感染的亚临床状态。虽然没有发现病毒从狐蝠直接传播给马,但实验室感染证实这种方式是可能的。最可能的传播途径就是马采食了被携带病毒的狐蝠胎儿组织或胎水污染的牧草所致。在昆士兰,马群的发病时间正好与果蝠的繁殖季节相重叠,而且从实验室感染和自然感染的狐蝠胎儿组织中分别分离到亨德拉病毒,进一步支持这一推测。其次,马由于采食狐蝠吃剩的果实而感染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病毒在马群中的传播是通过感染的尿液或鼻腔分泌物,人由于与病马接触而感染。
死亡率30%~60%
病理变化
亨德拉病毒是属于副黏液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本病毒科可分为Paramyxovirus、Pneumovirus、及Morbillivirus三科,与造成不同种别,包括人类许多新疾病有关;其中Morbillivirus属和犬瘟热相关,已造成海豹、海豚、鼠海豚、狮子爆发疾病;马(Morbillivirus(EMV))(亦称为亨德拉病毒或狐蝠副黏液病毒)被认为源自食果蝙蝠(Fruit bat),于1994年九月造成澳洲马和人有呼吸性或神经性疾病而死亡;1988年墨西哥2至21日龄小猪感染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us)引起非化脓性脑脊髓炎、间质性肺炎、及角膜混浊病变;较大猪只较有抵抗力通常只有角膜混浊,怀孕母猪可造成繁殖障碍如死产、木乃伊化。
症状
受亨德拉病毒感染的病马会出现发烧、呼吸困难、面部肿胀、行动迟缓等症状,有的甚至口鼻出血,几天之内,死亡,人感染了也会因肾衰竭,呼吸系统会受到影响然后无法呼吸导致死亡。
病毒结构
亨德拉病毒(Morbillivirus病毒)相对较大(150~250nm)具有封套之单股RNA,Morbillivirus病毒感染通常可见间质性肺炎和融合细胞,但EMV/HeV病毒较其他Morbillivirus病毒对血管组织有较高之亲和性,其他Morbillivirus如麻疹、犬瘟热可感染升管内皮细胞但不造成如EMV/ HeV血管病灶,从组织病变观察EMV/HeV感染之血管变性与马病毒性动脉炎相似,肉眼病变EMV/HeV造成肺水肿与非洲马疫相似,需加以类症鉴别。 EMV/HeV其来源被认为来自食果蝙蝠(Fruit bat),为一种狐蝠(Pteropus sp.)。
病理变化
病毒特征
亨德拉病毒是属于副黏液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本病毒科可分为Paramyxovirus、Pneumovirus、及Morbillivirus三科,与造成不同种别,包括人类许多新疾病有关;其中Morbillivirus属和犬瘟热相关,已造成海豹、海豚、鼠海豚、狮子爆发疾病;马(Morbillivirus(EMV))(亦称为亨德拉病毒或狐蝠副黏液病毒)被认为源自食果蝙蝠(Fruit bat),于1994年九月造成澳洲马和人有呼吸性或神经性疾病而死亡;1988年墨西哥2至21日龄小猪感染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us)引起非化脓性脑脊髓炎、间质性肺炎、及角膜混浊病变;较大猪只较有抵抗力通常只有角膜混浊,怀孕母猪可造成繁殖障碍如死产、木乃伊化。
症状
受亨德拉病毒感染的病马会出现发烧、呼吸困难、面部肿胀、行动迟缓等症状,有的甚至口鼻出血,几天之内,死亡,人感染了也会因肾衰竭,呼吸系统会受到影响然后无法呼吸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