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首页
微生物知识->微生物基本知识->稳态

稳态


录入时间:2012-12-25 8:52:24 来源:海博生物

概述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和淋巴。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化学组成等。目前,稳态的概念扩大到泛指体内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是内环境恒定概念的引伸与发展。内环境恒定概念是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Claud Bernard)所提出。他认为机体生存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一个是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特点是其理化特性及其组成分的数量和性质,处于相对恒定状态,为细胞提供一适宜的生活环境,也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这是贝尔纳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稳态即相似的状态,是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于本世纪20年代末提出的,是内环境恒定概念的引伸和发展。在坎农时期,稳态主要指内环境是可变的又是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是在不断运动中所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即是在遭受着许多外界干扰因素的条件下,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旦稳态遭破坏,就导致机体死亡。

拓展意义

  随着控制论和其他生命科学的发展,稳态已不仅指内环境的稳定状态,也扩展到有机体内极多的保持协调、稳定的生理过程,例如生命活动功能以及正常姿势(直立以及行路姿势)的维持等;也用于机体的不同层次或水平(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社会群体)的稳定状态;以及在特定时间内(由几毫秒直至若干万年)保持的特定状态。稳态不仅是生理学,也是当今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它对控制论、遗传学(基因的稳态调节)、心理学(情绪稳态等)、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都有重要意义。

内环境的稳态

  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亿计,其中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这些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下面以人体为例来说明。
  内环境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组织间隙液的简称)、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术语

  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如图)。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由此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上一篇:物质跨膜运输
下一篇:中值细胞
相关文章:
微生物知识
技术文章
行业资讯
最新产品
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上商城 | 加入收藏 | 在线客服 | 网站地图 培养基| 显色培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