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is)简称为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病原菌。肾形或豆形革兰阴性双球菌,两菌接触面平坦或略向内陷,直径0.6~0.8μm。人工培养后可成卵圆形或球状,排列较不规则,单个、成双或4个相联等。在孵育24h后的培养物中,常呈现衰退形态,菌体大小较不一致,着色亦深浅不匀。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新分离菌株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形态与染色
脑膜炎奈瑟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常呈双排列,直径约为0.8μm的双球菌。单个菌体呈肾形。成双排列时,两个凹面相对。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有菌毛,新分离菌株有荚膜。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巧克力色培养基。即将血液加热80℃后制成的血琼脂培养基。初次分离培养时,还需提供5%~10%的CO2气体。一般培养48小时后,脑膜炎奈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隆起、表面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直径约1mm~5mm的露滴样粘液型菌落。无色素形成。血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生化反应
分解糖类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脑膜炎奈瑟菌可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时若不及时移种,数日后菌体自溶。
抗原构造及分类
1.荚膜多糖抗原(capsular polysaccharides antigen) 具有群特异性。根据此抗原性不同,可将脑膜炎奈瑟菌分为至少13个血清群。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的主要是A、B、C、Y及W-135群。A群及C群是引起脑膜炎流行的主要血清群。
2.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具有型特异性。根据外膜蛋白不同将脑膜炎奈瑟菌分为20个血清型。2型和15型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关。外膜蛋白的功能是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孔隙,有利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内。
3.脂多糖抗原(lipopolysaccharide antigen, LPS) 此抗原与大肠杆菌有共同抗原存在。脂多糖是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抵抗力
脑膜炎奈瑟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干燥、阳光、湿热及一般消毒剂很快将细菌杀死。本菌可产生自溶酶。体外25℃,碱性环境中很快导致菌体肿胀、裂解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