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产生肠毒素等毒素,导致食物中毒等疾病,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一、污染现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污染各类食品。在中国,其造成了所有食源性疫情的2.87%,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它可污染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肉类等多种食品,尤其是即食食品在制备、零售和消费过程中,若卫生措施不当,极易受到污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存在差异,有研究从中国不同地区采集的即食食品样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5.4%、12.5%和1.14%。此外,耐药菌株的出现也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给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控带来极大挑战。
二、检测技术
1、传统培养法依据GB 4789.10-2016等标准,先进行选择性肉汤浓缩增菌,再划线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最后通过染色镜检和生化实验鉴定。检验方法可参考 操作视频|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具体结果确认可参考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化、保存及确认方法。该方法虽可靠性高、成本低,但检测周期长,一般需3-5天,灵敏度也较低,难以满足快速检测需求。
另外,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有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方法,可以参考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实验操作视频
2、免疫学方法基于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包括免疫荧光(IFT)、免疫磁珠分离、酶联荧光免疫分析(ELFIA)等。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应用广泛,可将酶与特定抗体(抗原)交联,通过酶催化底物生成呈色产物,利用酶标仪定性或定量分析目标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有PCR、基因芯片等技术。PCR可在体外扩增目标微生物特定DNA,通过检测扩增产物实现定性和定量检测,具有样品用量小、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基因芯片则是将已知核苷酸探针固定在载体上,与标记荧光染料的待测样品杂交,根据杂交信号检测目标微生物,具备高灵敏度、高通量等优势。
4、生物传感器法是基于生物识别元件捕获目标物后引起的电流、阻抗等参数变化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低成本等特点。光学生物传感器如比色生物传感器、荧光生物传感器等,因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逐渐发展起来。质量生物传感器利用共振现象感知传感器表面质量变化,成本低且相对容易操作,但应用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问题较为严峻,其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检测方法虽经典但存在不足,新兴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及生物传感器法等为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新途径,但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未来,需进一步研发更高效、灵敏、便捷的检测技术,以更好地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食品的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