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菌群菌种移植重塑肠道微生物组的机制研究》项目在同济大学正式启动
2025/2/21 14:09:07

人体肠道微生物对疾病和健康的广泛影响已引起学术界和临床的高度关注。最新科学和临床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包括糖尿病、肥胖、肿瘤、早老性痴呆、自闭症等50多种慢性疾病存在密切关系。肠菌移植(FMT)是治疗重大慢病的一把全新钥匙。挖掘疾病与肠道菌群的本质联系以及FMT的科学实施已成为慢病临床治疗的颠覆性策略。2024年国家设立该领域的重大专项,旨在推动肠道菌群和肠菌移植领域基础和临床、转化的高质量高水准发展。同济大学牵头、整合国内知名肠道菌群研究专家的《菌群菌种移植重塑肠道微生物组的机制研究》项目最终斩获国家基金委高新技术处立项资助。

项目总经费为47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290万元,瑞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自筹资金2500万元,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该项目由同济大学牵头,联合南方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江南大学、浙江树人学院以及瑞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组建科研团队,携手开展深度研究。项目聚焦菌群菌种移植重建肠道微生物组的四大关键科学问题,具体分为:菌群移植精准配型模型建立及供体分型特征识别、关键菌及代谢物调控FMT改善疾病表型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菌群移植定植重构肠道稳态的菌株互作及定植拮抗分子机制和功能菌株库建立及标准化配方菌改善疾病表型的机制4个子课题。

2月1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大分子与微生物组”重点专项《菌群菌种移植重塑肠道微生物组的机制研究》项目启动会暨中健科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委会重大慢病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青年学者论坛在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召开。来自国内肠道微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项目团队成员及相关负责人近200人共同见证了项目的正式启动,并围绕我国尚未建成完善的基于菌群干预的慢病诊疗体系,菌群之间以及菌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缺乏因果性研究,供体-受体之间的配型方法和标准,如何建立有效肠菌特征、供受体配型预测模型、明确FMT组分和作用机制和研发标准配方菌等前沿研究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义汉表达了对国家基金委的衷心感谢,并表示同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全力支持项目组积极高效、高质量完成该项目,确保在运作、协调、资金管理等方面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项目主管刘龑龙表示,该项目是2024年度基金资助额度最大的一个项目,希望项目负责人做好顶层设计,各课题团队紧密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与成果约定,承载国家发展该领域的使命和责任,共同推进项目顺利开展。项目首席专家秦环龙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项目组聘任山东大学张友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冯雁教授、中山大学兰平教授、中国科学院朱宝利教授和瑞康医药魏泓教授等国内微生态知名专家作为项目指导专家,为项目实施全程保驾护航。同时,聘任以河北医科大学赵增仁教授、江南大学翟齐啸教授、浙江树人学院盛国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黄冰教授、瑞康医药集团杨博副总裁、同济大学朱慧媛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周春晓主任、周春立主任、金华主任为代表的近百人组成项目成员团队,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项目首席专家秦环龙教授与课题负责人陈烨教授、陈廷涛教授和赵建新教授签署目标责任书,并分别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及瑞康医药、罗瑞医疗、憧尚医学和肠寿医学等企业签约联合共建。陈烨教授、陈廷涛教授和翟齐啸教授分别就课题研究安排与实施计划进行了详细汇报。

随后,项目指导专家组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宝贵建议。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的成功实施将有望推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

提醒:本文章所有内容均来源网络,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侵权内容,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修改,特此声明!

产品搜索

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