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各种外伤。然而,看似微小的伤口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破伤风。这种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疾病,即使在现代医学条件下,病死率仍高达30%-50%。
一、生物学特征:鼓槌状的形态与强大的抵抗力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芽胞杆菌。破伤风梭菌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菌体细长,大小为(0.5~1.7)μm×(2.1~18.1)μm,有周鞭毛、无荚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芽胞正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这种细菌是专性厌氧菌,在35~37℃、pH7.0~7.5的环境中生长最佳。它在血平板上形成羽毛状菌落及薄膜状爬行生长物,并能产生β溶血。
二、致病机制:毒素作用与厌氧环境
破伤风梭菌本身无侵袭力,其致病作用完全依赖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一种典型的毒血症。破伤风毒素分为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两种。
其中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也是主要致病物质,毒力极强,对人体的致死剂量小于1μg。这种毒素由细菌质粒编码产生,是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毒素作用于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突触,阻止抑制性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释放,抑制了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这使得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出现强直痉挛。
破伤风的发生需要特定条件: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和异物;坏死组织较多,局部缺血;同时伴有需氧菌感染。这些条件共同导致伤口局部缺氧,Eh下降,为破伤风梭菌繁殖创造了厌氧环境。
三、流行病学:全球分布与高风险人群
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由粪便污染土壤,以芽胞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估计全世界每年的破伤风发病数量约为100万例,死亡人数为30万例~50万例。
在非洲和南亚等低收入国家,新生儿破伤风最为常见和严重。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认证中国已实现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目前,中国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极低,约0.002/10万。
高风险人群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建筑、装修等职业的人群以及免疫力发育不完善、好奇心重容易受伤的儿童。1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也更易感。
四、防治原则:预防胜于治疗
破伤风的防治需要综合措施。正确处理创口及清创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是重要的非特异性防治措施。
特异性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对3~6个月的儿童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DTaP)进行免疫。中国从1978年开始将破伤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但破伤风免疫保护期仅为5~10年。
被动免疫是针对伤口污染严重而又未经过基础免疫者,可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免疫球蛋白(TIG)。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保护10天,或免疫球蛋白,可保护28天
结语
未来,随着国际合作加强和标准化诊疗方案的建立,破伤风的防控将更加有效。2025年2月,中国批准了全球首创的新型破伤风针——新替妥,作为一种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它无需皮试和留观,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即使最深的伤口,也可能藏着最微小的危险;即使最小的伤口,也值得最认真的对待。破伤风梭菌这个“无声杀手”虽可怕,但现代医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