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呼吸道感染细菌——白喉棒状杆菌
2010-9-29 13:44:59 青岛海博
 

白喉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染色

G+杆菌,无荚膜,鞭毛,芽孢,美兰染色可见异染颗粒

   2.培养特征与生化反应

(1) 培养:

培养基:吕氏培养基  温度:34-37  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落:灰白,光滑,湿润小菌落

(2) 生化反应

亚碲酸钾

1.  变异:形态,菌落,毒力,,溶源转换

2.  抵抗力

(1)       抗干燥,日光

(2)       对湿热,消毒剂敏感

(3)       对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  白喉毒素 (diphtherotoxin)

1)产毒过程:

               β-棒状杆菌噬菌体侵袭无毒白喉棒状杆菌   tox基因与宿主染色体 整合  溶源转换       产白喉毒素

2)毒素物质

     毒性强,抗原性强

     AB两条肽链组成,A链是毒性功能区,B链是结合转位区

     作用机制:

B链受体结合区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转位区协助A链进入细胞催化EF-2ADPR结合失活   抑制蛋白质合成

2.  索状因子 (cord factor):糖脂,破坏动物细胞线粒体

3.  K抗原:糖蛋白,抗吞噬

  (二)所致疾病:白喉

  (三)免疫性:主要依靠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四)锡克试验:

        概念:调查人群对白喉是否有免疫力的试验,其原理是皮内毒素和抗毒素中和反应。

一、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鼻咽拭子

2.  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诊断

3.  分离培养:吕氏血清斜面

4.  鉴定:

(1)       生化反应

(2)       毒力实验

     体内法:豚鼠

     体外法:琼脂Elek平板毒力实验

二、   防治原则

1.  人工主动免疫:白百破三联疫苗

2.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3.  抗菌治疗:青霉素,红霉素

产品搜索

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