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腮腺炎病毒
2008-12-5 16:01:12 青岛海博生物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在分类上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仅一个血清型,呈球形,直径为100—200nm,核酸为单负链RNA,衣壳呈螺旋对称,包膜上有HA和NA等突起,成分是糖蛋白。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内增殖,在猴肾等细胞中增殖引起细胞融合,出现多核巨细胞病变。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紫外线照射及加热均可使病毒灭活。2℃条件下可保存3个月,-60℃可保存6年以上。 
    人是腮腺炎病毒惟一的自然宿主。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腮腺肿大前6d至9d肿大后均具传染性。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在儿童机构可形成暴发,潜伏期为2—3周。病毒经飞沫传播,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面部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后,进入血流再通过血液侵入腮腺及其他器官,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若无合并感染,病程经1—2周自愈。部分患儿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前驱症状。1—2d后腮腺逐渐肿大,体温上升达40℃。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d又累及对侧,或双侧同时肿大。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同时伴周围组织水肿,局部皮肤紧张发亮、具弹性、灼热和触痛 。腮腺肿大2—3d达高峰,持续4—5d后逐渐消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同时受累。儿童中有15%的病例发生脑膜炎、脑膜脑炎。部分成年人可发生睾丸炎和卵巢炎等。腮腺炎是导致男性不育症和儿童期获得性耳聋最常见的病因。一般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典型的腮腺炎不需要做微生物学检查即可诊断。但不典型病例需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毒特异性lgM或》4倍以上的lgG,作为疾病的早期诊断;也可从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分离腮腺炎病毒。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必须及时隔离患者。疫苗接种是惟一有效的特异性预防措施。我国现在使用的单价减毒活疫苗,于1岁时初次免疫,2岁及学龄前各加强免疫1次,可产生长期免疫。也可注射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组成的三联疫苗。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试用中药普济消毒饮和连翘败毒散等。   
   
产品搜索

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