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热原、内毒素与控制方法
段亚可
2025/3/26 16:39:53 青岛海博生物

一、热原与内毒素

  “热原”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从成分上来看有细菌内毒素、脂质胆酸、CpGDNA、鞭毛蛋白和其他非内毒素热原(NEPs)。

  细菌性热原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内毒素。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部分霉菌、酵母菌、甚至病毒也能产生热原。当革兰氏阴性杆菌死亡或自溶后,脂多糖(LPS)可以从菌体外壁释放出来。LPS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类脂A、核心多糖、O-抗原,其中以类脂A的致热作用最强。由于这种游离的LPS不是细菌主动分泌出的毒素(又称外毒素,如破伤风毒素),所以又被称为内毒素。尽管不是每一种热原都具有脂多糖结构,但是所有已知的脂多糖结构的细菌内毒素都有热原活性,通俗的理解为细菌内毒素是热原,但热原不全是细菌内毒素。

  对于在注射用药物生产中使用的玻璃器皿而言,构成安全风险的主要热原物质是内毒素。由于其普遍存在和效力,内毒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热原。其细菌内毒素通常使用鲎试剂(LAL)方法检测,包括显色法、凝胶法和比浊法,其中定性和半定量常用凝胶法检测,定量检测常用显色法。


二、内毒素控制

  内毒素的特点表现为热稳定性,通常灭菌的条件下,往往不足以破坏内毒素,一般需要在250℃高温干烤30分钟以上才能完全失活;可溶于水,生产中可用无热原水冲洗以除去热原;吸附性,可被活性炭吸附;可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及超声波破坏等,如0.1M HCl浸泡4小时、0.1M NaOH浸泡4小时或双氧水浸泡4小时,可完全破坏。

  目前,对于耐热物品如玻璃制品、金属制品容器通常使用干热法除去内毒素。处理方法通常是在烤箱或隧道烘箱中,对容器进行200℃干烤至少1小时或250℃干烤30分钟以上。应注意在干烤前,被加热的玻璃器皿上最好不要有水珠,否则可能会使玻璃器皿损坏。烘烤结束后,玻璃器皿不要马上从电热烘箱中拿出,要等温度适度降低之后才可以拿出,以免因温差太大而造成玻璃器皿损坏。此外,器皿上不能含有纸质或塑料制品,以免烘烤时燃烧或熔化。

  对于部分玻璃、塑料和其它高分子材料器皿等不耐热容器的内毒素控制。常用3%~5%双氧水、重铬酸钾硫酸清洁液(重铬酸钾:浓硫酸:水配比成1: 1: 10的溶液或1: 2: 8的溶液)、0.1M HCl或0.1M NaOH浸泡处理4小时以上。注意佩戴防护用具,防止皮肤直接接触。

  有研究表明,干热法是去除热原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比湿热和酸碱处理更能有效降低内毒素水平,而湿热处理和酸碱处理这两种去热原方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注:本文属海博生物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产品搜索

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