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2011-8-18 9:10:33 动物微生物学
 

在某种情况下,两个不同性状细菌的基因可以发生部分转移,经过基因间的重组(recombination),形成新的遗传型个体。接受基因的细菌为受体菌,提供基因的细菌为供体菌。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主要形式有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和转染。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化。转化的发生过程,首先是供体的DNA片段吸附于受体细菌的细胞膜上。这种吸附起先是可逆的,后来则不可逆,细胞膜上的双链DNA分解成单链,与一种特异的蛋白结合,穿入受体菌细胞内,与其DNA发生整合,取代一部分原来的DNA,受体菌由于获得外源的DNA而改变了遗传性状(图6-2)。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肺炎链球菌的转化是经典范例

转化现象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转化现象。大多数细菌不能接受外源性DNA,不能将它整合到染色体之中;另外,细菌还能产生内切酶,能识别并破坏进入细胞的外源性DNA。是否发生转化与菌株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受体菌必须处于感受态(competence)才能转化。

(二)转导transduction

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称为转导。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菌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

细菌的转导又分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普遍性转导与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期有关,局限性转导则与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期有关。

1. 普遍性转导(general transduction):温和噬菌体在裂解期的后期,其DNA已大量复制,与外壳蛋白装备新的噬菌体时,大约105~107分子之一的新噬菌体装配错误,将细菌DNA的裂解片段装入噬菌体外壳蛋白中,成为一个完全缺陷的转导性噬菌体transducing phage)。误被装入的DNA片段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也可以是质粒DNA。由这种噬菌体介导的转导,称为普遍性转导(图6-3)。当转导噬菌体侵入另一受体菌时,可将错装的供体菌DNA片段带入受体菌,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供体菌DNA片段与受体菌的染色体DNA整合,使后者成为遗传性状稳定的转导子,称完全转导complete transduction);另一种情况是,有一些供体菌的DNA片段不能与受体菌染色体整合,仍保持游离状态,不自身复制,但能转录、翻译和表达性状,称为顿挫转导abortive transduction)。

2. 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tion:由噬菌体所介导的供体菌染色体上个别特定基因的转导,称为局限性转导。例如λ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当处于溶源期时,噬菌体DNA整合在大肠杆菌染色体的特定部位,即在半乳糖苷酶基因(gal)与生物素基因(bio)之间,细菌受紫外线照射或化学因素作用后,λ噬菌体从溶原期进入裂解期,其DNA又从细菌染色体上分离,分离时会有106的噬菌体将其本身DNA上的一段留在细菌染色体上,却带走了细菌DNA上两侧的galbio基因,这种发生偏差的噬菌体,称为部分缺陷噬菌体,当此噬菌体再次侵入受体菌时,可带入原来供体菌的特定基因galbio(图6-4)。

应当注意转导与溶源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两者的差别。后者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寄主后,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寄主基因组中,寄主的性状发生变异,它是一种表面上与转导相似但本质上却不同的特殊现象。当噬菌体在寄主中消失时,通过噬菌体转换而获得的性状也同时丧失。

(三)接合conjugation

是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菌将质粒DNA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接合性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等。

1. F质粒的接合:F质粒通过性菌毛由雄性菌(F+)转移给雌性菌(F)的过程,称为F质粒的接合。在受体菌获得F质粒时,供体菌并不失去F质粒。受体菌在获得F质粒后即变为F+菌,也长出性菌毛(图6-5)。

大肠杆菌的F质粒进入F菌后,能单独存在,自行复制。但有小部分F质粒可整合到受体菌的染色体上,与染色体一起复制。整合后的细菌能以高效率转移染色体上的基因,称为高频重组菌(high frequency recombinantHfr)Hfr不稳定,F质粒可从染色体上脱离下来变为F+菌,终止其Hfr状态。从染色体上脱离下的F质粒有时可带有染色体上几个邻近的基因,这种质粒称为F’质粒。当F’质粒转入F菌时,F菌可同时获得这一部分新的基因而成为F’菌。所以F’质粒有类似转导中的温和噬菌体,起着基因载体的作用。这种通过F’质粒转移基因称为性导sexduction)。F+HfrF’三种菌都有性菌毛,均为雄性菌。

2. R质粒的接合: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R质粒在菌株间的迅速转移和快速生长繁殖所致。R质粒有两种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一是耐药性转移因子(resistance transfer factor RTF),其作用类似F因子;另一种是耐药性因子(RF),它决定耐药性。RTFRF均能自主复制,但是只有两者一起存在时,这个细菌才能将耐药性转移给另一个细菌。R质粒的接合方式类似F因子的转移方式,先由RTF控制,耐药菌(R+)长出R菌毛,和敏感菌(R-)相接触,RF即由R+菌转移至R-菌内。当RFF因子一起共存于某个细菌细胞时,有些RF可以阻止F因子的转移,称为fi+fertility inhibition)因子;而另一些不阻止F因子转移的RF,称为fi- R因子。

3. Col质粒的接合Col质粒控制细菌素的合成,这类质粒很多,有的可以产生性菌毛,在细菌间进行接合转移,称为转移性质粒;有的不能进行在细菌间接合转移,称为非转移性质粒;但当细菌细胞同时具有可转移的质粒如F因子时,则两者可同时发生接合转移。

(四)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菌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fusant)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继转化、转导和接合之后一种更加有效的转移遗传物质的手段。当前,有关原生质体融合在育种工作中的研究甚多,成绩显著,除不同菌株间或种间进行融合外,还能做到属间、科间甚至更远缘的微生物细胞间的融合。

(五)转染(transfection

受体菌获得从噬菌体而非从其它供体菌提取的DNA的过程,称为转染。另外,转染一词更广泛地用于真核生物细胞,其含义有差别,指真核细胞通过病毒感染,获得某一片段DNARNA的过程。与原生质体融合一样,转染也是一种人为的手段,通常多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往往为了获得重组病毒而设计。

最新产品
更多产品>>
产品搜索

搜产品